摘要: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9月26日傍晚,十數名身穿漢服的同袍從惠州各地區集中到了東江公園處。以敬香、敬酒、誦讀祭文、行拜月禮等傳統拜月儀式,迎接乙未年中秋節的到來。
惠州漢服社的負責人子揚介紹道:古時,人們便設案于院中,祭拜月亮,貢品以月餅為主,特別是圓形的瓜果之類,取團圓之意。中秋節祭月儀式從周代起就有,賞月、祭月是中秋的重要內容,主要是向月神示敬,祈求闔家團團圓圓的美好愿望。
“祭月”儀式總共分為“就位”、“祭月”、“上香”、“三祭酒”、“拜月”、“從獻”、“禮成”等七個步驟,每個步驟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和禮法,一招一式都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在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即將來臨之際,以這種方式表達了對祖先的敬仰。
他們組織這次活動,也是希望以這種傳統祭祀活動,讓更多人能深入了解和知曉傳統節日的一些禮儀和傳統服飾,進行祭月等類似的活動是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漢服。
“三百多年后的今天,當我走進麥當勞,穿起西方的時裝,搖滾樂曲被我隨口哼唱。我卻莫名其妙的心慌。是無助還是是彷徨,因為我分明聽到一個響亮的聲音:忘了嗎!忘了嗎?你的祖先名叫炎黃。 我們懂得個人自由,卻忘了倫理綱常,我們擁有鋼琴神童,卻不識角徵宮商,我們建起高樓大廈,卻容不下一塊公德牌坊,我們穿著西服革履,卻丟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個禮儀之邦?在哪里,我的漢家兒郎?
為什么我穿起最美麗的衣裳,你卻說我行為異常?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漢裝,你竟說它屬于扶桑?為什么我真誠的告白,你總當它是笑話一場?為什么我淌下的熱淚,絲毫都打動不了你的鐵石心腸?
在哪里,那個禮儀之邦?在哪里,我的漢家兒郎?
我不愿祖先的美麗無人欣賞,不愿華夏服裝靠韓國人去宣揚。所以,我總有一個渴望,有一天,我們可以拾起自己的衣冠,撐起民族的脊梁。
記住吧,記住吧,曾經有一個時代叫漢唐,曾經有一對圖騰叫龍鳳,曾經有一件羽衣—— 名叫霓裳!”——摘自《漢服的低吟淺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