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衣下裳,即上身著衣,下身著裳,這種穿著搭配形式是漢民族早期服飾的基本形制。在其后的服裝演變過程中,上衣下裳制的服裝較多為女子穿著,而且使用時間也比較長。
上衣下裳,即上身著衣,下身著裳,這種穿著搭配形式是漢民族早期服飾的基本形制。
在其后的服裝演變過程中,上衣下裳制的服裝較多為女子穿著,而且使用時間也比較長。早期的上衣下裳雖分裁但卻是衣裳連屬的形式,這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出現(xiàn)的上衣、下裳連綴一體的衣裳連屬制。
至漢代時服裝形制是窄袖右衽、矩形交領(lǐng),下裝上窄下寬,腰間做褶裥,系帶。魏晉南北朝時期,上裝除右襟外還有對襟(形式像現(xiàn)代的開衫),袖口或窄或?qū)挘g系一圍裳或是抱窆、也稱腰采),外系絲帶。
隋唐時期上衣下裳逐漸分開,上衣為短襦或衫,對襟,領(lǐng)口變化豐富,如圓領(lǐng)、方領(lǐng)、斜領(lǐng)、袒領(lǐng)、直領(lǐng)或雞心領(lǐng)等,下身搭配長裙,裙腰高至胸線,用綢帶系扎,加披肩。宋代,上衣多為對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