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寧一學校師生穿漢服等各種服飾慶中秋穿了漢服,學生就會讀懂國學嗎校方:傳統文化熏陶是個長期過程,這是讓學生先有感性認識核心提示9月2
穿了漢服,學生就會讀懂國學嗎
校方:傳統文化熏陶是個長期過程,這是讓學生先有感性認識
核心提示
9月25日,南寧市17中的校園里,穿著各種民族特色服裝的師生們,聚在一起讀國學、誦經典。他們有穿漢服的,有穿壯族和苗族服裝的,還有穿民國女裝的。不僅是學生們,老師們也穿著古裝,他們到底在干什么?
很熱鬧
學校師生
穿漢服等服飾慶中秋
原來,這是南寧市17中為慶中秋舉辦的一次以傳承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活動。記者在現場看到,很多班級的孩子穿了漢服,也有的孩子穿唐代等其他朝代的服飾,還有的穿少數民族服裝,像是一場民族服裝大展會。
也有學生只穿普通衣服或著學生裝的,在初中的一個班記者看到,一個班有學生穿著古裝,但也有學生只穿T恤。一位男生告訴記者,他不喜歡穿古裝,所以當天和其他幾位同學只穿了T恤。
該校政教室主任農鳳霞向記者介紹道,學校歷來重視對學生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的教育,這樣的活動就是其中的契機。穿古裝還是民族服裝,或者是自己的衣服,由學生自愿選擇。
穿這樣的衣服會不會增加家長的經濟負擔?農主任說,首先穿著什么服飾學校不做硬性要求,當天也有不少學生是穿自己衣服的。其次,一套衣服并不貴,只需幾十元,以后到了一些傳統節日,學校搞活動時都可以穿。
當日,一些家長也到現場參加了活動,一位小學五年級學生的家長韋女士介紹,給孩子買這套衣服花了80多元,確實不貴。她覺得孩子在學校學了一些禮儀后,對人對事更有禮貌,也更懂得尊重人。
有疑惑
穿了漢服
大家對傳統文化知多少
很多學生雖然穿著漢服或民族服裝,他們對這些古代文化又了解多少呢?記者隨機和多位學生進行了交談發現,有的學生確實對傳統文化有了更多了解,但也有的學生表示不太懂。
在初一嘉德班,女生小農向記者介紹道,班上大部分同學選擇的是穿漢服,當天他們班在活動中展示的就是漢代的行禮禮儀。在漢代行禮是有很多講究的,男的是左手蓋住右手,拇指朝下;女的是右手蓋住左手,拇指也是朝下。走路的步伐也有說法,女的必須是小步走,男的就是正常的步伐。還有,行禮的時候,不同身份的人,手放的高度也是不同的,當時地位低的人雙手一般放在腹部,地位再高點的放胸部位置,地位更高的諸侯則是手放得更高;這些,在歷史課上,老師都有專門講過。
對參加這樣的活動,小農旁邊的女生小蒙連說:“好,很好玩。”不過,記者注意到,小農這次穿的是民國時期的服裝。
小學部的學生們感受如何呢?二年級的男生小李談起傳統文化,馬上背起了《弟子規》,雖然他還不太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但他理解學傳統文化就是了解古人的知識。五年級1班的小鄧認為,中秋賞月、看花燈、過年貼對聯、清明掃墓,這些都是傳統文化。
也有部分學生對學習傳統文化還未有具體的概念,也不懂為什么要穿漢服。
新安排
將在小學一年級試點國學課
對部分學生不太理解穿漢服等服裝的意義,該校農鳳霞主任說道,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先讓他們接觸,有個感性的認識,對學生的傳統文化熏陶,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一次活動就結束的。
該校五年級的一位班主任黃耀偉老師向記者介紹,漢朝是中華民族歷史過程中經濟、文化都鼎盛的朝代之一,這也是一個重禮知禮的朝代。比如在古代禮儀中,孩子每天早上是要跟父母請安的,就是主動向父母問“早上好”,這是從漢朝就一直延續下來的文化;這些,他在班會上也會和學生們講。
黃老師說,從這個學期開始,該校將在小學一年級做試點,開國學文化課。雖然給學生講國學這些年也一直在做,但現在是正式啟用了北京師范大學開發的一套教材,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共12本教材,由易到難,將讓學生系統地學習國學經典。
【多知道點】
關于漢服的小知識
●起源
漢服“始于黃帝,備于堯舜”,綿延4000年。儒家治國思想的要義“佉籩苤帷敝械摹胺保傅木褪嗆悍=渙臁⒂蔭牛揮每圩櫻蒙到幔巳魍啞蕕撓∠蟆悍惱廡┨氐愣劑釧諉褡宸沃卸朗饕恢摹?
●制作
漢服的制作、分類都十分精細繁復。光是普通的一件漢服,就分為領、襟、裾、袂、袪、袖、衿、衽、帶、系10個部分,更不要說禮服。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分為小衣(內衣)、中衣、大衣3層,在色彩、用料和風格上都要達到和諧的統一。
●結構
從結構上看,漢服大致可以分為“上衣下裳”制、“ ”的款式,但也只能算是對漢服的現代派生。
【延伸閱讀】
穿漢服有講究 古人穿錯顏色要被問責
不少人想通過穿漢服這種活動弘揚傳統文化,今天還有必要穿這么古老的衣服嗎?他們穿的漢服正宗不正宗啊,傳統漢服究竟該怎么穿?我們來聽聽中國漢服協會會長陳朕冰怎么說。
穿漢服,如果從內衣到外衣都要講究,那真不容易。
漢服在各個朝代雖有變化,但卻難以按朝代劃分,因為很多款式流行的時間遠遠跨越了朝代的分隔,并不專屬于某個朝代。比如唐朝出現的圓領衫一直穿到明代,而他們的內衣依舊是交領的。
現代人穿上寬大的漢服,走路一不小心會被絆倒,古人天天怎么穿呢?其實這個問題不需擔心。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禮服以深衣為代表,寬袍大袖,飄逸脫俗,尺寸要求嚴謹,一般外出才穿,居家穿中衣。普通人很少穿深衣,一般穿窄袖和中袖的漢服。經濟條件好的人家做深衣用“綢緞”,厚實耐用,帶提花;做內衣用“羅”,輕薄軟透有孔眼;做襯衫(中衣),用“綾”,薄而堅韌,帶素紋。
在旅游景點,供游人照相穿的漢服有很多明扣,這不是純粹的漢服,只不過打著漢服的幌子賺錢罷了。
現代人穿漢服,喜歡什么顏色就穿什么顏色。在古代可沒這么任性,穿錯了是要被問責的。當時的官府是有嚴格規定的,不是想穿什么顏色就能穿的。對官員而言,官服有四季之分,比如漢代的朝服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等。后來顏色開始代表等級,比如唐代,三品以上官是紫色,然后到五品官是淺緋(紅)色,七品官則是淺綠色。對于平民,衣服更不能亂穿,否則就是“逾制”,宋代庶民只許穿白色衣服,明代百姓所穿的衣服必須避開黑色、紫色、綠色、柳黃、姜黃及明黃等色。 (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