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衣,奠定了漢民族民間服裝的基本形制。其基本造型是先將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縫合,成為整長衣。深衣產生于周代,后世以禮服形式存在,具有深遠的傳統文化意義。
兩種形式,男女都可以穿著,均為交領右衽,并漸漸向寬博衣身與廣袖方向發展。漢時出現“桂衣”,之后逐步演變,衽邊加大加長,出現“繞襟深衣”,魏晉以后傳統深衣形式逐步消失,并演變為通身袍服。此后,魏晉時期的大袖長衫、隋唐時期的寬袍、宋代的鑭衫、元代的長袍、明代的補服、清代的旗袍都與古代上衣下裳相連的深衣制有著一脈相承的聯系。
深衣對后來各個朝代的服飾影響深遠,例如在宋朝士大夫中曾興起一股穿“野服”之風,其形制就類似深衣。本來,漢代以后到唐、五代,深衣已無人穿著,只是在帝王祭祀用的袞服中還保存了深衣的某些形式。南宋時期,這種樣式的衣服突然時興。大儒朱熹就常穿它見客,他穿的“野服”上衣寬大,直衣領,兩邊的帶相連,腰間束著大寬帶,閑居時解開,見客時束起。這種“野服”的下裳必須用黃色,取“黃裳”之意,因為先秦時野人穿的草服就叫“黃裳”。士大夫們身著野服,意在以野為伴,不理朝政。此外,明代也有文人效仿穿著深衣。這些都說明深衣在古代有著較為明顯的社會與文化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