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詩經·秦風·無衣》里的這一句,道出了眾多漢服愛好者的心聲。在樂山,有一群漢服愛好者,他們志同道合,致力于推廣漢服。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詩經·秦風·無衣》里的這一句,道出了眾多漢服愛好者的心聲。在樂山,有一群漢服愛好者,他們志同道合,致力于推廣漢服。
張靜羽就是其中一位。她是一位單親媽媽,自從愛上漢服,她毅然辭掉穩定的工作,在家專心做起了“裁縫”,專門定制漢服。如今,她已成為漢服愛好者圈內小有名氣的漢服制作達人。
對漢服動了心
張靜羽說,她看到漢服的瞬間就愛上了這種服飾。
7年前,她在網上看到一位朋友“曬”的穿著漢服的照片,一下就被吸引了。“太美了,心被觸動了。”張靜羽說,那時她對漢服還不了解,一直以為漢服只存在于畫中,完全沒想到,現實生活中也能穿,而且特別美。
于是,她網購了人生中第一件漢服。由于漢服價格不便宜,款式又多,她心想,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做漢服。
從不了解漢服到決定自己制作漢服,這個過程短暫得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張靜羽說:“我的自信來自于我從小就畫工筆畫,有一定的繪畫功底,再加上媽媽是裁縫,從小就耳濡目染,所以就覺得自己能做漢服。”
潛心研究“含蓄之美”
說到服裝設計,張靜羽表示,自己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從中學開始就自己設計衣服,然后讓媽媽做出來。
說做就做。張靜羽開始看書,了解漢服的歷史和發展演變,還專門去博物館“惡補”這方面的知識。她還向愛好者借了許多漢服,仔細研究每件漢服的樣式和細節,試圖“摸透”漢服。心里有了底,她找來媽媽當老師,讓媽媽在她制作漢服的過程中幫忙把關。
一年多的時間里,張靜羽已經不記得做廢過多少件衣服,但她一直沒放棄,最終做出了自己滿意的漢服。
張靜羽告訴筆者,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穿著舒服。此外,漢服還體現了中國人的內斂含蓄之美。“漢服不展現我們身體的曲線,只有走動時,才能看到一些身體的律動。”她說,很多年輕女孩都說一穿上漢服,就覺得自己“端莊淑女”了。
玩起漢服獨家定制
剛開始,張靜羽只是做給自己穿,沒料到,她做的漢服大受愛好者的喜愛。
于是,她開始制作更多漢服賣給愛好者。“我覺得在制作漢服的過程中,我是快樂的,我覺得能在家里一邊陪伴兒子成長,一邊又能專心做我的漢服,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于是,張靜羽萌發了辭職的念頭。
辭去穩定的工作,張靜羽把家當成漢服制作工作室,然后開網店售賣,5年時間共賣出了千余件漢服,多數是獨家定制。她告訴筆者,隨著全國各地漢服社團的興起,買漢服的人越來越多,“家庭作坊”已經不夠用,于是她在嘉定坊開了一家漢服館。
“我覺得每一位買主都是志同道合之人,因為喜愛,才會來買,所以每多一個人身著漢服,就會多一份文化傳承的基因在里面。”據張靜羽介紹,全國各地有很多像她一樣把漢服當日常服裝來穿的人,只要天氣允許,一年四季她們都可以穿漢服到處走走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