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唐代女子服飾與妝容的介紹。
1.胡服
胡服流行于元、天寶年間。它的特征是翻領、對巾、窄袖、錦邊。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在陜西等地的墓中壁畫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這類服裝的婦女。凡穿胡服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原來是北方民族的裝飾,在魏晉時傳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上面懸掛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開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規定,所以一般官員不再佩掛。但在民間婦女中十分流行,省去“七事”,以窄皮條代替,僅存裝飾之意,無使用價值。上圖為穿胡服及襦裙披帛的侍女。
下圖中所繪女服,是胡服的典型樣式,流行于開元、天寶年間。它的特征是翻領、對襟、窄袖、錦邊。在陜西等地的墓中壁畫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這類服裝的婦女。凡穿胡服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原來是北方民族的裝飾,在魏晉時傳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上面懸掛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開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規定,所以一般官員不再佩掛。但在民間婦女中十分流行,凡穿這種服裝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還常有若干條小帶下垂,只是裝飾之意,無使用價值。
2.舞女服飾
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稱“健舞”,文舞又稱“軟舞”,兩種風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飄然若仙。胡舞大多屬于前者,而傳統的漢族舞蹈,則基本屬于后者。兩種不同的舞蹈,決定了兩種不同的服飾。總的看來,健舞的舞服以小袖為多,以便騰越旋轉。而軟舞的服裝則多用大袖,以表現出婉轉、舒展的姿態。上圖為穿舞衣的婦女(陶俑)。
3.面部裝飾
唐代婦女的化妝順序大致如次: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涂鵝黃;四畫黛眉;五點口脂;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古時婦女常將原來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種以燒焦的柳條或礦石制成的青黑色顏料畫上各種形狀,名叫“黛眉”。唐代婦女黛眉名目甚多,從細而長的“蛾眉”到寬二闊的“廣眉”,應有盡有。《簪花仕女圖》中貴族婦女的眉飾,就是一種廣眉。所謂“花鈿”是兩眉之間的裝飾。據說在南北朝時,一日,壽陽公主臥殿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額上,染成顏色,拂之不去。宮女見之奇異,乃爭相效仿。到了唐代,花鈿除了用顏色染繪之外,還有用金屬制造者。至于面靨,是因為有個貴婦,面頰上有塊斑痕,特點此作為掩飾,眾人覺其妍麗,便競而效之,遂成一時風氣。左1圖為“花鈿妝”婦女;左2圖為“黛眉妝”婦女;左3圖為“花黃妝”婦女。左4圖為“面靨妝”婦女;左5、6圖為“花鈿妝”婦女。
4.婦女發髻的演變
唐代婦女發式有半翻髻、反挽髻、樂游髻、愁來髻、百合髻、蹄順髻、盤桓髻、變環望仙髻及各種鬟式等。大體看來,隋代發式比較簡單,變化較少,一般為平頂式,將發層層堆上,如帽子狀。唐代初期仍有梳這種發式的,只是頂部不如隋代那樣平整,已有高聳趨勢,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時,發髻漸高,形式也日益豐富。左1圖為隋代婦女的發髻;左2、3圖為初躺婦女的發髻。左4、5圖為盛(蟹)唐婦女的發髻;左6圖為中唐婦女的發髻。左7圖為中晚唐婦女的發髻;左8圖為晚唐婦女的發髻;右圖為五代婦女的發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