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5日,在惠州市第三屆民間藝術博覽會上,一聲響亮又稚氣的童音吸引了眾人注意。循聲望去,原來舞臺上正在進行漢服走秀表演。10個身穿代表不同朝代和獨特制式漢服的模特,緩步向觀眾走來。伴隨著悠揚的古箏彈奏和娓娓道來的解說,臺下觀眾仿佛有種穿越感……
媽媽!這件衣服好漂亮!快拍下來!”8月15日,在惠州市第三屆民間藝術博覽會上,一聲響亮又稚氣的童音吸引了眾人注意。循聲望去,原來舞臺上正在進行漢服走秀表演。10個身穿代表不同朝代和獨特制式漢服的模特,緩步向觀眾走來。伴隨著悠揚的古箏彈奏和娓娓道來的解說,臺下觀眾仿佛有種穿越感……
走秀時的所有漢服,都是社員親手縫制的
漢服走秀正式開始,首先出場的模特邁著優雅的小碎步向觀眾緩緩走來。她身穿秦兩漢的女子曲裾深衣,華美的草綠外裳,配上素雅的淺藍內裳,衣裾自下而上彎曲纏繞,整體顯得極其有層次感,頗有一種“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的古典美。
接下來戰國、唐朝、宋朝、明朝的不同漢服依次亮相。有女子的褙子、對襟齊胸襦裙、交領襦裙,還有男子的玄端、豎褐和道袍……琳瑯滿目的漢服讓臺下觀眾大開眼界,紛紛拿出手機、相機拍照。
這次漢服走秀的模特,多是第一次穿漢服登臺表演的年輕人。顧小姐大學畢業兩年,現在博羅縣做一名老師。她與漢服的第一次相遇,是在位于惠陽區平潭鎮的東平窯,當時看到漢學社的秦老師身穿漢服,立即被漢服的端莊所吸引。談及漢服,她說:“其實漢服并不僅限于特定的正式場合才能穿,日常也可以穿改良過、有漢服元素的常服出門。”
來自惠州學院大二歷史系的劉同學說:“我們有一門課其中就有介紹古代服飾和妝容。這次穿漢服表演的經歷,可以讓我們進一步感受到中國的傳統文化。”
這個節目的策劃者和組織者是秦景星,他介紹,這次漢服走秀表演,主題是“如夢霓裳”。霓裳在現代是漢服的美稱。走秀時的所有漢服,都是由鵝城漢學社的社員親手裁制的,樣式豐富,跨越了漢朝到明朝,領、襟、裾、袂、、袖、衿、衽、帶、系等漢服元素一應俱全。服裝色彩也有講究,男士的衣服多為黑、藍、象牙白、青等莊重的色調。女子衣服的色彩采用更為明媚,有紫、粉、綠、嫩黃,顯得端莊柔美。
多年前受邀參加荷花節展示漢服,從此愛上漢服
今年32歲的秦景星是一名漢服愛好者,家中有5件漢服。說起和漢服的淵源,他說,還得從小時候說起,“我從小就開始練書法,學過古箏,對傳統文化很有感覺。”
工作3年后,他第一次接觸到漢服。那是2008年,他去東莞協助自己的古箏老師上臺表演,當時老師的兩個弟子在臺上穿著漢服協助表演。秦景星說,后來才知道其中一個弟子就是東莞漢服社社長。
秦景星第一次穿起漢服是2011年。“那時舉行一個荷花節,主辦部門邀請我們穿漢服來展示,那次我們8個人買了一套漢服。”那次,秦景星在網上購買了一套黑白兩色的直裰漢服。“大家都說我穿直裾好看,展示的時候我穿的是直裾。”那次活動后,秦景星開始真正成為一個漢服愛好者。
組建漢學社,傳統節日常舉辦漢服展示活動
為了更好地展示漢服文化,2011年11月,秦景星和一些漢服愛好者組建了市孝親尊老公益協會鵝城漢學社(以下簡稱鵝城漢學社),開始組織活動。“我們除了展示漢服,也學習和發揚傳統文化。”
鵝城漢學社的社員有20多人,每逢春節、端午、七夕、中秋等傳統節日,大家都會組織漢服展示活動,同時舉辦相關的民俗游戲活動。“七夕組織女同袍(漢服愛好者之間互稱同袍)拜織女,中秋拜月姑。”秦景星說,平常還會學習“君子六藝”。“有時還會穿著漢服到親戚家做客。”秦景星說,大家都想盡最大努力傳承傳統文化。
后來,秦景星和社員們還自己學做漢服。“我有直裰、直裾、褙子、豎褐等制式的漢服。”秦景星說,其中的一件豎褐就是自己做的。前年和去年,秦景星還協助惠州一所學校的學生舉行傳統的 。“每次男子5人,女子5人,其他人就觀禮,男子行冠禮,女子行笈禮,班主任做正賓。”
秦景星說,組織漢服展示活動,也是希望以漢服為切入點,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傳統文化更貼近老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