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快樂暑期,除了方興未艾的出國游學熱,越來越多的都市人把眼光聚焦國學課程,這其中,民間漢服體驗活動也逐漸從小眾躋身主流,備受關注的程度讓人側目。
快樂暑期,除了方興未艾的出國游學熱,越來越多的都市人把眼光聚焦國學課程,這其中,民間漢服體驗活動也逐漸從小眾躋身主流,備受關注的程度讓人側目。
著漢服,行古禮,過傳統節日,現代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忱從一場場主題晚會、漢服夏令營,國學沙龍中可一窺究竟。昨日,記者采訪深圳漢服研究及推廣專家張心紅,她表示,盡管喜歡漢服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但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并未為世人所熟知。“我們的初衷是希望通過漢服來推廣傳統文化,但脫離了文化,漢服就真的只是一件衣服。穿漢服,不僅要了解漢服的歷史,更要具備駕馭它的精神氣質。”張心紅說。
傳承4000年歷史
所謂“漢服”,就是指漢族傳統民族服裝。張心紅介紹,從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至明末清初的“ 、韓服相比較,有何獨特魅力?張心紅介紹,日本的民族服飾——和服是在中國唐代服裝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當時的遣唐使從吳越地區帶去了當地服裝的特點,所以和服也被稱作為‘吳服’。相較于漢服,和服有款式單一、穿著復雜等缺點。而韓服,是朝鮮半島的傳統民族服飾。最早的韓服是從三國時代演變而來,而后受到唐代服飾的影響。它的服飾特點也隨中國各朝代風格的變化而變化。如今看到的韓服帶有強烈的中國明代服飾風格。”
多數人已撐不起古代衣冠
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許石林表示,民族服飾是指一個民族在其歷史傳統、文化環境中,按照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審美理想,結合自己的經濟條件和生產水平,創造出來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服飾。許石林說,“漢服是‘穿在身上的民族歷史’的內涵表現,因此,穿漢服體現的是穿著者的內在氣韻和精神。”
“不是你選擇穿不穿古人衣冠。而是,古人衣冠是否選擇你?”許石林認為,“中國人自古重衣冠,所謂衣冠文明,‘知圣王之道,行于衣冠文物之邦’,可是,現代人,多數已撐不起古代衣冠了”。古人衣冠,依禮而制,不僅遮體保暖,峨冠博帶、寬袍大袖,不是亂來的,還有修身養性之用。故朱子要求讀書人衣冠須“三緊”。中式衣冠太顯人的內在品性和真實修養,使品性淳善者,尤顯其淳善的氣質,使品性卑陋者尤顯卑陋的德性。
許石林說,“我一向支持年輕人穿漢服、玩漢服秀。有一年,我在首都師范大學出席中華吟誦周開幕式,發言完,到了候場區,見一幫年輕人穿著那種深紅黑寬邊的漢服,覺得美極了。”
“穿漢服的年輕人,如果不是因為年輕即所謂‘質美’,也很少有好看的。這真是個令人更加沮喪的感覺。”即便如此,許石林還是支持高校古裝儀式,如高士濤、周天晗兩位先生在河北和中國人民大學搞的穿明代服裝祭孔、射禮、飲酒禮,“至少能給我們一個活生生的明代衣冠活態展示。我也感覺那些年輕大學生穿上明代衣冠很好看,尤其是射箭時穿的那套,我要是身材好,也愿意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