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夏天,天津醫科大學的大三學生譚力子為了參加于浙江舉辦的第一屆西塘漢服文化周,在網上搜索了有關“漢服”的大量信息與知識。這一番耗時頗長的“檢索”解答了90后的他一直存在的“為何漢民族沒有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的發問,也引爆了埋藏于心內的...
譚力子帶著靜弌漢服社的社員,一共六個人來到位于市中心的一個花園。那是我們預先商定的采訪場地。
公園里,來來往往,全是人。
寬袍博袖的“古裝”打扮,脫離現實的服飾款式,吸引了不少路人駐足圍觀,眼神里滿是好奇與探究。
譚力子似乎已經習慣了某些帶有色彩的“圍觀”。他承認,像他這樣的普通人去做漢服展示,有時是會存在嘩眾取寵的嫌疑,但他知道至少靜弌漢服社的所有社員,沒有一個人是為了出風頭,大家有的只是熱愛。
他說:“最真的情感經得起任何質疑”。
漢服展示能讓人關注民族文化
2013年夏天,天津醫科大學的大三學生譚力子為了參加于浙江舉辦的第一屆西塘漢服文化周,在網上搜索了有關“漢服”的大量信息與知識。這一番耗時頗長的“檢索”解答了90后的他一直存在的“為何漢民族沒有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的發問,也引爆了埋藏于心內的興趣種子。
從西塘回來后,他一頭又扎進網絡。這一次他搜索的是人——熱衷漢服文化的同好者。發現了天津中醫藥大學漢服社后,他立即網絡留言。沒想到,對方很快回信,出乎意料的熱情讓他備感意外,偶遇知音又令他振奮不已。
很快,2013年的冬至到了。巧的是,天津醫科大學“民族文化藝術周”也拉開了帷幕。“我們學校的留學生非常多。于是,我想咱們的漢服文化是很有特色的,為什么不來一場展示呢?也能讓外國同學飽飽眼福。”
“那時,我在校內還沒有找到同袍,一個人孤零零地做漢服展示,心里還真是有點打鼓。”譚力子玩笑般地形容自己是“人單力薄”,第一次漢服展示活動的成功多虧了“天津漢服社的橙子社長、長歌前輩以及天津中醫藥大學漢服社社長穗穗和慫慫的支持”。
與冬至寒冷天氣做尖銳對比的是同學們熱忱的目光。如此熱烈的關注投在身穿漢服的譚力子身上,除了找到成就感,還給予了他堅持下去的信心。“有很多留學生前來詢問,他們覺得漢服很美麗,中國文化很了不起,沖著我們伸出了大拇指。”
這次活動也讓譚力子意外地收獲了兩名來自本校的同袍,“終于有伴了”,這讓他感到十分高興,也讓他深切意識到,漢服是被很多人喜愛著的,之所以未能成“勢”,或許只是欠缺一個去激發的“引子”。
經濟發展必將提升文化軟實力
譚力子很快跨越對漢服的單純迷戀。他說,漢服不應僅僅是“一件華美衣裳”,更多的應該是“一扇文化之門”。
由漢服展開的一系列問題,比如玄端、 是古時用于祭祀的禮服。那這個禮服的形制、紋樣代表著什么?當時的禮儀制度是怎樣的?社會文化又是如何的?一個又一個牽連在一起的問題,追趕著譚力子要去深入地探究。
他說,古代人穿衣打扮的事情,我們過去知之不多。文獻上雖然留下很多記載,但因時日過久,輾轉附會,也越來越不清楚了。他要感謝考古學家、歷史學家,以及近年來所有“漢服復興”前輩們的努力,這才讓今日如他一般熱愛漢服文化的年輕人,有了更多的資料去學習。
漢服承載的歷史與文化,讓他無法不生發出十足的驕傲與自豪,“我眼中的漢服當然是美的!日常便服有清新自然美,特定禮服有端莊華麗美。”
“曾經的漢服是風靡世界的時尚,深深地影響了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的服飾,我們也因此被尊稱為衣冠上國。”沿著歷史的脈絡,他發覺漢服文化至今深深影響著多個國家的傳統服飾,“能明顯看到漢服的影子”。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有機會欣賞到世界各國的文化,今時今日可謂是百花齊放的文化春天。”在譚力子對漢服文化的研究中,有一個結果被他認為是注定的——伴隨中國國力的增強,勢必會讓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大幅提升,那么,漢服文化作為傳統文化中距離百姓生活最近的“衣”,一定會愈發引人注目。
他強調:“咱們要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自豪感”。
漢服穿著日常化任重道遠
嘗試在生活中盡可能地穿著漢服,讓譚力子聽到各種聲音,有支持、有反對、有不屑、有佩服、有嗤詆、有向往……
雖不曾達到“口誅筆伐”,但承受起“人言可畏”,這著實讓譚力子好好地歷練了心態。他調侃自己平日里穿起漢服的樣子,有點像古裝電影里跑堂的店小二。
語氣輕松,自信滿滿。
“日常生活中,女生穿著襦裙、男生身著裋褐,既能遮身御寒,又有民族特色,為何不可?”他喃喃自語:“漢服的本質就是一件普通衣服。試問,為何不能日常穿著?”
“漢服除了實用價值,不同的形制與花色還可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更能滿足各種禮儀需要。”譚力子喟嘆:漢服意蘊民族文化符號,推廣漢服文化意義重大。
他直言:“漢服文化深埋于‘故紙堆’里太久了,久到我們已經不能做到完全地認同它與這個時代是可以融合的了。”
“任何一個服飾體系必然涉及到常服與禮服這兩個概念。常服式樣簡單,穿著方便,用于日常生活。禮服華麗高雅,花紋繁復,用于特殊場合。”譚力子笑問:“誰也不會穿晚禮服逛菜市場吧?”繼而忍不住地補充到:“既然如此,我們把平日穿著的西式便服換做漢衣常服,難道不是最正常的舉動嗎?”
“關鍵的地方在于,作為漢人的我們,今時該用何種態度對待漢服?”
畢業進入職場后,譚力子仍身體力行地踐行“漢服穿著日常化”,至少在休息時間都會身穿漢服,當然“也遇到過對我不太理解的朋友”。
有趣的是他的心態,他說,人們的“不理解”恰恰是寶貴的“普及漢服文化”的機會。而今時的豁達心態則源于最初面對不理解時的煩悶與苦惱,“歷練是悄然發生的”。
“走在路上,經常有陌生人肆無忌憚地議論我是日本人、韓國人、‘穿越’的、唱戲的。”這樣的“誤認”與“嘲笑”讓譚力子有莫名的悲傷,此般現實更令他感到震驚,“偏見源于無知。”頹唐之感后,他誠懇希望同胞們可否多一些地了解下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有一句法國諺語是:“了解一切就是寬容一切”。譚力子說,“我們太需要這個了”。
兩年多的“漢服生活”,踐行其中的譚力子沒有經世致用之心,不存功利目的,“熱愛”得單純到極致。這樣的極致促使他摒棄掉思想的局限。“因為漢服,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興趣。閑暇時間會拜師讀經,習練武術……努力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踐行先賢的教誨,如與人為善,誠實守信等。”
他說,漢服為他帶來的最大改變不是生活充實起來,也不在于理想更豐滿了,而是讓他真正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最開始傳播漢服文化時,遇到不理解自己、不了解漢文化的人,我會覺得很別扭,‘作為漢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呢?’”時至今日,他調整觀念,將“修身”視為首要,“在用力去影響他人之前,更在意自己是否做到了‘獨善其身’?”他推崇東漢經學家趙岐之言:“獨治其身以立于世間,不失其操也”。
“華夏復興 衣冠先行”
“要說‘追夢’,身處時代變革中的我們要對華夏文化復興充滿信心。這就是我的夢。”偶然間撞入漢服文化世界中后,譚力子覺知“浮躁時代,更應保持冷靜,在普遍強求立竿見影的世界中應不過分追逐名利”。
“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盲目創新,而是挖掘復原。畢竟漢服文化失落太久了,有太多的古法技藝有后繼無人之危。”他反復地說:“只有正確地對待、完好地繼承傳統文化,才能談及未來的發展與創新。”
在采訪結束后,應記者之邀,他特意發給我一封電郵,是以補充。
在郵件里,他寫道:漢服只是民族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卻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引用溪山琴況前輩的一句話“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于衣冠,達于博遠。”正衣冠可以明異同,自古衣冠就是重要的禮制,我們從衣冠出發既能延伸到宗廟祭祀這樣的一家一國之大事,又能讀懂紡織漿染這樣的一技一術之歷程。中間拓展開來的廣大領域更是向我們展開了一幅壯美的文化畫卷,華夏復興由此可尋得路徑。
繼而,他表示,自己是普通青年卻敢于談及民族文化復興,似有“不自量力”之嫌。可他自認不應將此上綱至家國理想,于他而言,僅是出于對漢服的熱愛,對文化的尋根,但僅是這兩項即有足夠的動力讓他花時間去學習,即有足夠的理由說明他的努力是值得的。若是有朝一日,通過如他一般的眾多同袍的努力,大家不再誤把漢服做他衣、能自豪地穿著漢服過起傳統節日,就是他的夢想實現之日。現下每每想之頓覺“十分美好”。
在信的末尾,他重重寫到:“遠眺前路,定有千千萬萬人與我同行,做好自己便是”。
新時代更需要傳統文化
初次擁抱漢服文化,譚力子可謂“心至狂熱”,甚至想效仿古人束發,但“家長很反對”,也并不支持他的“漢服生活”,講的最多的詞是“自不量力”。
“幾個年輕人穿穿漢服就能復興文化嗎?”他人的懷疑難免影響譚力子。但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