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運動是漢服文化復興運動的簡稱,屬于華夏文化復興運動中的一部分,通過漢服同袍復興漢服的方式進而推廣和復興漢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方法。
漢服運動是漢服文化復興運動的簡稱,屬于華夏文化復興運動中的一部分,通過漢服同袍復興漢服的方式進而推廣和復興漢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方法。
漢服運動在清朝滅亡后的一段時期就有過,但更多的是本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上升,一部分國人大國意識覺醒的背景下,以知識分子、青少年族群為主體,以漢服回歸為出發點,以復興華夏文化為目標的一場文化復興運動。
漢服運動是漢民族借由復興傳統服飾的方式進而推廣漢族的傳統文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大幅提高,國際地位大幅提升。中華文化重又得到世界的關注與重視。與此同時,國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覺醒,國人開始反思我國之優秀文化,并舉力保護繼承。當是時,漢服從沉睡中驚醒,各地漢服組織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建立,以復興中華五千年文明,揚華夏華裳,而漢服運動也隨之開展而來。
漢服運動是漢民族熱愛傳統文化的表現,具有科學性、針對性、進步性,有深層的文化內涵。
運動開端
2002年左右針對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唐裝(即滿式服裝旗袍、馬褂)是漢族服裝的狀況,不少有識之士,力求正本清源,致力于努力恢復滿清之前的漢族傳統服飾的運動。
西元2003年11月22日,民間人士王樂天先生把漢民族的傳統服裝穿上了街頭。“王樂天事件”再次引起大陸各界人士和整個華人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漢民族服飾的關注,影響深遠!王樂天穿的這件漢服是由薄絨 和繭綢外衣兩部分組成,不同于長袍馬褂的是,漢服沒有紐扣,全部都是系帶。這件漢服雖然簡陋,甚至有點不合身,卻是由王樂天和他的朋友們一針一線縫制的,這幫志同道合的大男人甚至組建了一個工作室,他們查文獻,找規制,甚至手腳笨拙地拿起了縫衣針,有人因此刺破了手指,卻樂在其中。
盡管有人嘲笑,有人不解,王樂天還是坦然地穿過人群,走在鄭州最繁華的街道上。這一行,愈加堅定了他推廣漢服的決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響他人。
很快,網絡上出現了很多王樂天身著漢服的照片,那天風很大,他的頭發有些亂,但飄逸得充滿漢韻古風。新加坡《聯合早報》的記者張從興偶然看到了這些照片,并據此寫成了一篇報道,這篇文章也成為第一篇報道漢服的文章,并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王樂天的舉動因此廣為流傳,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響應,并在全國掀起了漢服復興的浪潮。
參與人群
漢服運動是由民間發起的愛國復興運動,主體參與人群以70后、80后和90后居多(80后、90后占主體),中心力量是年輕白領和在校大學、初中、高中學生。也有不少受周圍親友影響的少不更事的兒童及成熟、穩重的中老年人加入。確切的說,漢服運動是不分年齡、性別、職業、興趣的傳統文化支持及復興者,以復興漢民族傳統服飾為切入點來影響大眾,進而發揚傳統文化的舉動。
參與者認為,漢服運動是當前時期的華夏文化復興和中華民族復興運動在文化領域的形式之一。
漢服運動的當前重要網上基地主要還是一些漢服論壇和漢系貼吧等。
。
運動內涵
漢服運動是民間發起的文化運動,主體參與人群以80后與90后居多,中堅力量是年輕白領和在校大學生。也有不少受周圍親友影響的兒童及中老年人加入。
漢服倡導者認為穿著漢族傳統服裝乃憲法賦予的權利,不應被某些勢力企圖冠以政治名號而加以破壞。漢服運動是不分年齡、性別、職業、興趣的。是以復興漢民族傳統服飾為切入點來影響大眾進而發揚傳統文化的舉動。其活動場域除組織及討論活動計劃的互聯網外,多為大中城市所在的高等院校、具傳統意義的事業單位、景點、公園等。
漢服運動是當前時期,中華民族復興運動在文化領域的一種形式。
漢服運動的重要網上基地是漢網、百度漢服吧等網上論壇。由于不少城市實體漢服店或與漢文化相關的文化機構、商業場所的應運而生,漢服運動也開始從網絡上的熱議更近一步地邁向公眾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