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廣網沈陽7月16日消息(記者張靜 葫蘆島臺記者 馮玉興)“賓客至,要沏茶,儀容儀表要優雅。備茶具,擺紫砂,水沸云翻選好茶。一條鳳凰三點頭,雨露均分我敬茶。一泡湯,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海之角,天之涯,君子之交淡如茶。以茶待客中國禮,千古...
“賓客至,要沏茶,儀容儀表要優雅。備茶具,擺紫砂,水沸云翻選好茶。一條鳳凰三點頭,雨露均分我敬茶。一泡湯,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海之角,天之涯,君子之交淡如茶。以茶待客中國禮,千古文明在齒頰。”
7月15日,在葫蘆島市新城區明秋茶文化會館,傳來了帶著奶聲奶氣的誦讀兒歌的聲音。順著聲音來源的方向尋去,15個穿著漢服的“小書生”正襟危坐,正跟著葫蘆島市青少年茶文化教育教學實踐基地的茶藝師祖明老師學習茶道和茶文化。炎炎夏日,52歲的國家高級茶藝師、評茶師給小學生們免費傳授茶道、茶藝、茶文化以此來降溫,講述心靜自然涼,活動猶如夏日里的一縷清涼讓人們感受到了國學的魅力和中華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是我國的民族文化,為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茶文化,祖明老師為孩子們舉辦了這場內涵豐富、意蘊深遠的茶文化活動。 當天天氣悶熱,可是并沒有打消孩子們學習茶文化,學習茶道的興趣。孩子們穿著仿古的漢朝衣服,端坐在茶幾后面,細細地傾聽著祖明老師講述著有關“大紅袍”的來歷。
年間,一位進京趕考的書生路過武夷山,突然生病暈倒了。武夷山天心禪寺的和尚砍柴路過看見,連忙上前背入寺院施救,見書生面色蒼白,體瘦腹脹,并就讓書生喝下了在九龍窠茶樹上采制茶葉沖的茶水。喝下茶水后 ,書生的病奇跡般地好了,踏上了趕考的旅途。后來,書生得中狀元,回鄉時路過武夷山,專門尋找恩人,救他的和尚告訴書生,救他命的是九龍窠茶樹上采制的茶葉,于是,書生來到山上,將皇上賜予的大紅袍給樹披上。從此,就有了‘大紅袍’這種茶。”聽著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訴,孩子們對茶有了更加濃厚的興趣,不住地點頭。
當然,孩子們在這里并不只是聽與茶有關的有趣故事。更主要的是學習有關中國茶文化的內涵。老師們從飲茶時應有的坐姿講起,進而講到飲茶時應該注意的各種禮節 。就拿走路來說,老師教孩子們走路時,要腳跟先落地,然后是腳掌,行走時要穩健,給人腳踏實地的感覺。坐的時候,腰部要挺直,飲茶時,要先聞香,后品茶要分三口飲 ,第一口,要小酌,為的是試試茶的溫度。第二口,要大口喝,要嘗嘗茶湯的滋味,第三口要爭取把茶杯里的茶喝干凈。
在講述同輩和晚輩之間的敬茶禮節時,孩子們聽的格外仔細認真。手里端著茶杯按照老師的示范動作,學的有模有樣,非???。同輩間相互敬茶要親切注視對方,將茶杯端平,點頭示意。敬長輩時要將茶杯端至與眉毛平齊,以示敬意。不一會兒功夫,“小書生”們就將敬茶禮節的注意事項牢牢記在心里。
一口一口地品茗,孩子們在祖明老師的指導下,品味出了“大紅袍”茶所特有的“巖骨花香”。“品嘗了大紅袍,孩子們又在培訓中心老師的指導下用茶葉做起了茶畫,做茶畫主要就是要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想象力。以茶葉為畫筆用五幅畫還原了祖明老師講的大紅袍的故事。通過做茶畫還原故事,孩子們懂得了不畏艱苦,努力學習,心懷感恩。
活動中,精彩的茶藝操、“小書生”齊誦“茶禮歌”以及敬茶表演等讓人意猶未盡;同學們不僅了解了茶的基本知識,而且學習了泡茶的基本方法;在茶藝表演環節,同學們端起品茗杯細細觀察茶湯的顏色,慢慢品味茶的口感,幽幽茶韻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
大熱天看到祖明老師講的很賣力氣,孩子們學習茶文化如此投入,小學生明星辰的媽媽吳冬冬在觀看了茶文化講座之后深有感觸。“原來,中國的茶文化這么精深,這么有涵養,回去后,我一定帶著孩子好好學習茶文化,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陶冶性情,讓孩子盡早學到和茶葉相關的茶道茶藝茶文化。”
現場很多學生家長紛紛拿出手機拍照發微博、刷微信,引來無數人的點贊。整個活動現場茶香飄逸,氣氛輕松和諧,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