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漢生物工程學院文化素質教育中心教師李燕告訴記者,她今年就在校內開設《漢服齊胸襦裙制作》的公選課,報名者十分踴躍,短短幾天上課名額被占滿,并且有三成男生報名上課。
“畫面太美,考試穿漢服加分不?”“還讓不讓專心考試了?”7日,一組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學生穿古老漢服參加期末考試的圖片走紅網絡,讓“漢服熱”爭議再度升溫。近年來,“漢服熱”引來年輕人追逐,不少學校、社區成立漢服社團,有的高校還舉辦“漢服畢業典禮”,電商平臺上銷售漢服及相關配飾的店鋪悄然興起,大大小小的“漢服秀”屢見不新鮮,而在這一片繁華背后也伴隨著標新立異、商業噱頭的批評之聲。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文化素質教育中心教師李燕告訴記者,她今年就在校內開設《漢服齊胸襦裙制作》的公選課,報名者十分踴躍,短短幾天上課名額被占滿,并且有三成男生報名上課。
近期,“漢服熱”引發的輿論爭執不少。6月27日,知名主持人周立波在某節目中調侃一群身著漢服表演的年輕人,稱其是“哪個洗浴中心的”而遭到批評。作詞人方文山在微博指責周立波此舉“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獲得不少網友支持。有網友表示,當她穿著漢服打車時,的哥笑她打扮成日本人,還調侃她,“妹妹,你背上還差了一個枕頭”。支持者認為,著漢服是回歸傳統、傳承文化,執守中華本土儀軌的體現;但也有不少學者提出質疑,認為漢服的消失雖然是歷史原因,是一個正常消亡的過程,但歷史是不能重來的,看似繁華的“漢服熱”大多是商業化的“作秀”,打著文化傳承的旗號,卻缺乏真正國學修養與文化內涵。
李燕從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工作多年,她告訴記者,之所以開設《漢服齊胸襦裙制作》這門課,是希望通過漢服這種載體,讓更多學生喜愛傳統文化。“ 何為冠,何為冕,何謂笄,何為右衽,何為高冠博帶,國人都基本不知曉了。”李燕說,漢服淡出歷史舞臺,是歷史和時代的選擇,但其所承載的文化也失去了一種傳承方式。目前,漢服的弘揚和發展存在一定問題,例如漢服的形制、款式、制作工藝沒有規范的行業標準等。
李燕認為,文化的傳承往往是精神的傳承,漢服只是外在,如果僅僅著眼于服飾本身,而忽略內在,那么對于漢服本身而言,從一開始就走入了誤區。漢服制作課上,學生不僅要動手能力,更要深入研究漢服的款式特點及其文化因子。漢服的弘揚發展,應是在基于對于傳統服飾的了解之上,建立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由認知提升為熱愛,再由這種熱愛提升至文化自覺、文化自豪和文化自信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