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進城區時代大廈的蔓草漢文化茶社,記者看到,這里大到墻壁,小到桌凳擺設,均是地道的傳統裝飾,尚書院、六扇門、禮樂司、外接使、織造部應有盡有。
傳統文化的魅力是無窮的,短短一年時間,蔓草漢服社如星星之火,不斷發展,達到如今的240余人。
漢服推廣強忍委屈不改初衷
有了“同袍”,“云想衣裳”開始大膽地穿著自己的各式漢服上街。但老公卻不理解她,不許她在公眾場合和自己走在一起。盡管如此,她也沒有退縮,而是用積蓄置辦了上萬元的漢服,甚至著漢服參加兒子學校的活動。
群里其他成員穿漢服上街,也不斷被人議論。他們強忍委屈一一向人解釋,這是漢服。“你是道士嗎?”社員“太虛”下班時穿著漢服被圍觀,他就一次次利用機會給群眾宣傳漢文化。
看到群里有人穿漢服上街,大家紛紛鼓起勇氣穿上漢服,他們逛街,買菜,每到一處,總能引起圍觀,有人以為是拍電視的,也有人罵他們是“神經病”,但還是有漢服愛好者向他們要聯系方式并加入的。盡管時常被人誤解,但他們仍然堅持著,每每遇到不懂的,他們都會耐心地為他們宣傳。“希望有一天,大街上穿著漢服行走的人不再引起路人圍觀,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穿漢服、學禮儀,最重要的還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熟悉傳統文化。”另一社員說。“但有勇氣的畢竟是少數,群里很多社員因為不被家人支持,有的放棄了,有的只有在大家聚會時才將漢服帶到聚會地點換,大家都夢想有個“家”。
齊心協力漢服社員有了“家”
幾個月前,“云想衣裳”將自己的10多萬元積蓄投入租賃、籌建漢服社活動地點上,她希望漢服愛好者能有一個自己的“家”。“我們沒有經費來源,服裝道具都是漢服社成員自己置辦,到各地公益演出,也是自掏食宿費。”發起人之一的華子從事水電工作,雖然妻子反對,但成立漢服茶社時,他主動包攬了水電安裝。“家是農村的,沒啥錢,這套唐制齊胸襦裙是我打暑假工賺來的錢買的。沒有錢,我可以出力,多跑腿。”21歲的社員、大學生“靖薇”說。社員“木千語”也趕來幫忙,為大家diy制做漢式腰佩、手鐲等。“同袍”們紛紛出力,有的策劃,有的采購材料,還有的幫忙裝飾,“云想衣裳”的朋友被他們精神所感動,主動提供贊助。“云想衣裳”的老公被她的執著所打動,主動參與幫忙。有了老公的支持,她再無思想包袱,把全部精力投入建立漢服茶社。3月22日,蔓草漢服茶社裝修完畢,發燒友們興高采烈地來此交流學習,漢服社搞得紅紅火火。“隨著經濟的發展,時裝也越來越時尚,傳統的東西卻很少見了。”“云想衣裳”說,談到自己創建漢服社的初衷,她感慨道:“漢服有魅力,是因為傳統文化的魅力,脫離了文化,漢服就是一塊布。現在綿陽有一些學校建有漢服社,有些漢服社會員發展到幾十上百人,70%以上的會員年齡不過30歲。看到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云想衣裳”說,她覺得很感動。
相關鏈接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從炎黃時代至明末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并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漢人、漢服、漢語、漢俗由此得名。
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直到現代,漢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還有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征,現代社會的一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民俗節日等仍能看到漢服的身影。漢服的影響十分深遠,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