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跟其他服裝不一樣,它是傳統的平面剪裁,現代人所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立體剪裁。”曹鳳玲說,漢服采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韨等10個部分。
或品茗,或彈古箏,或寫字,或看書,或吹簫……日前,在一間雅致仿古的茶坊里,一群漢服美女翩然而至,優雅婉約,讓人眼前一亮。
她們時而男裝,時而女裝,變化多端,令人眼花繚亂,疑是在演穿越劇。原來,這是達州漢服群的會員和一些愛好者在體驗穿漢服的感覺。
“漢服美女”圍坐一起,邊品茗,邊聊天
笛簫合奏,美乎哉
美好春日里,寫寫字也不錯
“漢服層數多,穿起來有些麻煩,一個人穿有些搞不定,需要另一個人幫忙才行喲。”一名漢服體驗者告訴記者,她很喜歡漢服,自己也在網上購買了幾套漢服,休閑或節假日時,約上三五個友人到家里喝茶,就會穿上漢服“炫耀”一番,“美美噠”!
達州漢服群在2011年由四川文理學院的學生創建,目前群里有460多名漢服愛好者會聚于此,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從“00后”到“70后”的都有,還有外地人。“我是第三屆群主。最開始覺得漢服很好看,后來慢慢了解之后,才發覺漢服背后所承載的東西太多了,這么美好的傳統文化我們不應該丟棄。”群主曹鳳玲告訴記者。
雖然曹鳳玲才19歲,記者很驚訝她對漢服的精通。據她介紹,漢服,全稱“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漢民族傳承4000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國服飾均具有或借鑒了漢服特征。
“漢服跟其他服裝不一樣,它是傳統的平面剪裁,現代人所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立體剪裁。”曹鳳玲說,漢服采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韨等10個部分。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3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漢服形制主要有3種,從制式上看,主要有“衣裳”制(即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通裁”制(身衣貫通的袍服,腰間無縫連)等類型。款式就有很多了,有唐圓領,襖裙,襦裙,直裾,曲裾,朱子深衣,短打等等。漢服的基本特點是交領(當然也有對領、直領、圓領和坦領的,不過都是占少數),右衽(這個或許是緣于男左女右和右陰左陽的傳統說法而形成的)和系帶(因為古時候沒有拉鏈和暗扣這些,只能用繩帶系結)。組成結構有首服、體衣、足衣、配飾等等。
“我們穿的這些漢服,像一些比較好看的、有紋飾花紋的,是在網上買的;部分款式簡單一點的,是找裁縫制做的。”曹鳳玲說,群里有一位妹妹很會做衣服,她家開的裁縫店,她在搜集研究了漢服形制后,自己做漢服,“我們的日常漢服基本上都是找她做的。”
達州漢服群在傳統節日里會開展各種大型活動,如元宵節、 、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傳承和推廣漢服文化。“活動中,我們會穿上自制的各式漢服,大家相互交流學習,推廣漢服文化。”曹鳳玲說,花朝節來了,群里在籌備活動事宜,將開展戶外踏青活動。“花朝節,俗稱‘花神節’,是漢族傳統節日,很多人還不知道。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賞花踏青;姑娘們則剪五色彩紙貼在花枝上,稱為‘賞紅’,非常有意思喲。”
“看,我們三姐妹漂亮嗎?”
撲點粉,打扮得美美噠
這邊彈琴,那邊看書,好不悠哉
“漢服層數多,一個人穿有些搞不定,需要另一個人幫忙才行喲。”
沏一壺茶,慢慢品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