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執事者各司其職,各祭官就位……”上午10時許,隨著贊禮的一聲吆喝,祭祀儀式正式開始。伴隨陣陣古樂,在三位主獻官的帶領下,數十位身著漢服的祭官邁著莊重的步伐從墓地下方緩緩走來。
3月30日,晉江磁灶鎮舉行祭祀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活動,祭祀儀式依循古禮進行,參祭人員身著傳統漢服行禮,緬懷先人的同時,還原了古代的祭祀禮儀。
磁灶鎮相關負責人表示,舉行傳統祭祀活動,除緬懷抗倭民族英雄外,也希望通過活動推廣民族禮儀中祭祀禮等傳統文化,同時倡導文明祭掃,號召群眾自覺保護、愛護文物。
“執事者各司其職,各祭官就位……”上午10時許,隨著贊禮的一聲吆喝,祭祀儀式正式開始。伴隨陣陣古樂,在三位主獻官的帶領下,數十位身著漢服的祭官邁著莊重的步伐從墓地下方緩緩走來。
祭禮從迎神開始,由身著黑衣紅裙的引贊引導主獻官、亞獻官、終獻官,依序進行上香、獻帛、獻爵、讀祝、飲福受胙、送神等儀式,所有儀式、祭品、服裝皆秉從傳統古禮進行,氣氛莊重、肅穆。
參加當天傳統祭祀活動的,除磁灶鎮社會各界,晉江市文保中心、傳統文化促進會工作人員,以及數十位從全省各地趕來的俞氏后人外,還有晉興職校、蘇垵小學、幼兒園的學生,共400人左右。
晉江市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林永達介紹,當天的祭禮采用的是周制祭禮。周制祭禮可算是華夏傳承最古老、規格較高的祭祀禮儀,一般用作歷史上對社會作出較大貢獻的人的祭祀形式。
據了解,一代抗倭名將俞大猷,字志輔,號虛江,生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卒于萬歷八年(1580年),明晉江河市(今泉州洛江)人,10歲移居泉州北門。其一生身在軍伍四十余年,因抗擊倭寇,抵御外侮,功勛卓著,累官都督,與戚繼光并稱“俞龍戚虎”。經過修復的俞大猷墓,不僅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泉州地區一處愛國主義教育重要基地。
“今年恰逢抗戰勝利70周年,以古代祭禮祭祀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除弘揚傳統民俗文化外,更表達了對其愛國愛鄉愛家精神的一種尊敬。”林永達表示,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祭祀形式也分為多種,除周制祭禮外,還有儒家祭禮、民間香禮等,通過開展類似的古代祭祀活動,也是希望有更多人來關注并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