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5日上午,一群身著素雅漢服的年輕人在浉河公園里歡鬧嬉戲,引來不少市民駐足觀看。“你們穿的這是朝鮮的衣服嗎?”“快看,和服”聽到有人錯把漢服當作和服,幾位年輕人立刻上前科普“叔叔,阿姨,我們穿的這是漢服。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
記者后來了解到,這些身著漢服的年輕人是來自信陽農林學院若曦漢學社的社員,是一群“漢服復興者”,又叫“漢服同袍”。“漢服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當中的一部分,我們除了在各種傳統(tǒng)節(jié)日會穿漢服慶祝外,在平時吃飯、逛街、上課的時候也都會穿漢服。”翟芮旎是來自新疆阿克蘇的漢族姑娘,她告訴記者,她從小就受爺爺和父親的熏陶,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至于對漢服的熱愛,她說那是一種情懷。
“小時候在電視上經常看到世界各地的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在新疆也看見有很多少數(shù)民族她們穿的也是自己的民族服裝,那時候我就問爸爸,為什么我們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對漢服的熱愛就埋下了小小的種子。此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來到中原上學很慶幸遇見了很多同我一樣熱愛漢服文化的同袍。” 翟芮旎指著身旁的社友笑著說。
“我們平時穿著漢服走在路上,經常會引來不少‘注目禮’,也會有人來詢問,甚至還有人說這是日本的和服,搞得我們哭笑不得。”郭培林是這個漢學社的社長,他告訴記者,他們就是要通過行為告訴大家,漢族其實也有自己的民族服飾。他們通過穿上漢服展示華夏民族對禮儀之邦含義的詮釋,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兩者缺一不可。漢服是一把打開漢文化大門的鑰匙。
面對一些人的質疑,甚至有人覺得他們是因為癡迷古裝劇或者是為了出風頭才穿漢服上街的,郭培林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包容性,也體現(xiàn)在厚德載物的思想上。即使面對誤解、質疑乃至嘲諷,仍要有一顆豁達、包容自在的心,以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