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領:衣服圍繞脖子的部分,和衣襟相連。傳統服裝領子最早的式樣是交領,又稱交衽,即長條形的領子,和衣襟相連,兩襟交疊而成。因為長條形的
領:衣服圍繞脖子的部分,和衣襟相連。傳統服裝領子最早的式樣是“交領”,又稱“交衽”,即長條形的領子,和衣襟相連,兩襟交疊而成。因為長條形的筆直而下,這樣又叫“直領”。隋唐以后,吸收少數民族的服飾樣式,官吏常用“圓領”。明代士庶都穿著“盤領”袍服,盤領又叫蟠領,比圓領略高,右邊領口定有紐扣!
襟:又作“衿”。上衣胸前的開合處。有對襟、大襟等式樣。“對襟”即衣服襟前為相等大小的兩片,用帶子、鈕扣在中間系結。“大襟”即衣服胸前為一大一小的兩片,大片蓋住小片,并在腋下系結。后將“襟懷”引申為胸懷之意。
衽:上衣、下裳身前的開合處。大襟衣服為左右兩片,大片掩住小片。大片在左,衣襟由左向右掩的稱為“右衽”。漢族服飾多為“右衽”;大片在右,衣襟由右向左掩的稱為“左衽”。少數民族服裝多為“左衽”。
袖:即衣袖。中國傳統服飾的衣袖兼有口袋的作用,攜帶銀兩、折扇等隨身物品。有寬、窄、長、短之分。漢族崇尚“寬衣大袖”。窄袖常見于善騎的北方少數民族的服裝。衣袖肘部下垂的部分稱“袂”(mèi),即袖筒,“張袂成陰”一詞紙大家舉起袖子,能遮住太陽,形容人多。繞住手腕的部分稱“袪(qū)”(這個是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有別于“祛”)。“袪(qū)”即袖口,古人往往在禮服的衣領、袖口處鑲嵌五彩滾邊,作為裝飾。
袢:(pàn)同襻。衣袖上的小帶子,用布條、絲絳(tāo)等制成。系縛領子的叫“領帶”,和現在的領帶意思不同。系縛襟的叫“襟帶”或“衿帶”。漢族傳統服飾沒有紐扣,上衣下裳都用帶子系結。大明時期,富人領口的鈕扣往往用金玉制成,所以紐扣也寫做鈕扣。
襦:短衣。單夾都有。也可藏棉絮,稱為“復襦”。先秦時期,男女都穿,即可做內衣,也可做外衣。東漢以后。多為女子穿著,由色彩繽紛的綺、羅制成,繡有精美的花紋。如合歡花、鴛鴦等,分別稱為“合歡襦”、“鴛鴦襦”。形制有寬袖窄袖;有右掩的大襟,也有對襟。“上襦下裙”是漢族婦女通行的服飾。襦可束在裙內。也可放在裙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