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20日,江蘇師范大學舉行了一場漢服畢業典禮,被授予學位的是該校2014屆碩士研究生,典禮上師生統一身穿漢服,校領導頭戴禮冠。幾天后,典禮的圖片傳遍網絡,其中一張特寫中,參加典禮的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亦寬服高冠端坐主席臺。
6月20日,江蘇師范大學舉行了一場漢服畢業典禮,被授予學位的是該校2014屆碩士研究生,典禮上師生統一身穿漢服,校領導頭戴禮冠。幾天后,典禮的圖片傳遍網絡,其中一張特寫中,參加典禮的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亦寬服高冠端坐主席臺。
民間漢服運動進入公眾視野已超過十年,但中央一級的官員公開穿漢服并廣為人知還是首次。
網絡催生的漢服運動雖然仍未被主流社會接納,每每被視為cosplay愛好者的活動,但與之相關的知識界“國學、儒學復興”日漸獲得政治上的支持,對傳統文化的“挖掘、闡發”已受到政府的鼓勵。看上去,傳統文化似乎迎來了1949年以來的最好的時光。
本報記者 陳舒揚 實習生 汪劉 發自北京
“我們學校在徐州嘛,是漢文化的發源地。所以我覺得這樣還蠻好的,算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江蘇師大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陳晶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陳晶所在院系有關漢服、漢文化的活動不少,她參加過的有參觀龜山漢墓之類的景點、向外國人介紹漢服等。拓新國學社是江蘇師大最活躍的社團之一,經常組織國學講座、國學游歷活動。在一些國際交流中,介紹漢服更成為常規節目。
江蘇師范大學原名徐州師范大學,2011年更名,對陳晶和她的同學們來說,在各類場合看見漢服早已不是新聞。在2011年10月的55周年校慶上,校領導就曾為學生舉行“漢代 漢服出現在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閉幕式上,方文山也被前述文化節評為“五大漢服人物”之首。從2010年起,方文山就開始在各種場合鼓勵漢服穿著。
漢服現象之下,圍繞漢服的人群也動機各異,“有人僅僅是覺得好看而喜歡,有人是因為喜歡傳統文化而喜歡,有人是為了賺錢而喜歡,也有人是希望弘揚民族文化而喜歡。”熊成偉說。
作家陶短房(微博)則始終在質疑各種民間漢服運動,他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自己“從漢服運動剛剛興起時便開始關注”,也曾開過古裝影樓,跟漢服商家多有接觸,其間他發現支持漢服的人大多對漢服、漢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而當存在意見不合或商業沖突時,漢服宣傳者常見的“政治運動”式做法則讓他很反感。陶曾在北大上過一個公開課,講述中國古代題材影視作品中的服裝穿幫問題,簡單來說,他對經營漢服生意的觀點是,“這些都是開淘寶店的”。
陶認為漢服應止于個人興趣,“政府部門和新聞媒體不應介入去支持或宣傳,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應該去做。”
卻早有更高層的人士提議從國家層面推廣漢服,2007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師大文學教授劉明華就建議,中國在授予博士、碩士、學士等學位時,應該穿著漢服式樣的中國式學位服;全國政協委員、陶瓷工藝大師葉宏明甚至提議立漢服為國服。
國學漸成“顯學”
漢服運動被視為中華文化漸進復歸的表現之一。支持江蘇師范大學漢服畢業典禮的聲音,除了漢服圈本身,主要來自國內儒學學者。
“中國大學應該有中國風格的學位服。”國內新儒學代表人物秋風(微博)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學可以自主選擇,沒必要統一用漢服,但學位服應該承載中國文化的內涵,這需要依靠大學自己的文化自覺。”秋風早年譯介過不少奧地利經濟學的作品,受哈耶克等自由主義學派的影響較大,近幾年卻將研究重點轉向了以儒家為主體的傳統文化,不久前的一次媒體訪談中,秋風用“以儒家為體,以自由主義為用”來形容自己的思想。 2012年,秋風正式受聘為北航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漢服運動是服裝上的文化自覺意識的表現,中華文化的復興,不一定要完全復古的漢服,但應該提倡有中國文化內涵的服裝,這就需要設計師去體會中國文化的精神。”秋風說。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發端于民間的漢服運動與來自知識界的國學、儒學復興并行。早在2002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開先例地成立了孔子研究院;到了2005年,人民大學又開辦了國內第一所國學院。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比儒學范圍更廣,但儒學是其重要內容。國學、儒學漸成“顯學”,除了知識界的工作,與國家層面的支持也有莫大關系。
事實上在人民大學之前,武漢大學2002年就創辦了國學試驗班,2005年開始招收國學碩士生,不過由于當時教育主管部門沒有設置國學專業,武漢大學的國學班只能掛靠在別的專業下。人大國學院的設立則被視為政府對復興國學的支持,當時在知識和輿論界引起重大反響。繼中國人民大學之后,廈門大學、復旦大學等校也在哲學系下設置了國學方向;與此同時,面向政商界人士的國學班開始遍地開花。
2011年1月12日,一座高9.5米的孔子青銅雕像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國家博物館前落成,然而3個月后,雕像卻被搬到了國家博物館內部的雕塑園,當時此事引發民間熱議,除了支持和反對兩方的爭論,官方對儒家文化的態度也顯得頗堪揣摩。
不過至少在近一年里,最高層的態度已顯得足夠明確。
去年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考察山東曲阜孔府,媒體報道,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當時向習近平作了匯報,介紹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研究在當下的意義。楊朝明后來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給習近平匯報時提到了儒家思想五個方面的當代價值:“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根本標志就是孔子文明走出去”,“孔子思想是整個中國和華夏文明的共同紐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深厚的文化土壤”,“對社會的治理,黨風廉政建設具有很大意義”,“孔子思想還有提高個人修養的作用,以及對青少年思維觀培養的價值”。
根據新華社報道,習近平當時表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
今年2月17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提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
江蘇師大漢服畢業典禮事件在網絡上發酵一周之后,6月27日,國內主流儒學網站“儒家網”發布公告,稱“漢服運動的興起,是當代中國的一個重要文化現象,其一路怎樣走來,未來應如何走向?儒家網擬就《漢服運動、儒學與國族問題》(暫定)特立專項課題,委托儒家學者主持,研究成果將向社會公布。”一名儒學學者轉發并評論:“所謂華夏復興,衣禮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