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蘇大校園里有一個姑娘,每日云鬢輕挽,裙裾飄飛,身著漢裝,腳踏青鞋,在來來往往上下課的學生人潮中顯得分外惹眼。
在蘇大校園里有一個姑娘,每日云鬢輕挽,裙裾飄飛,身著漢裝,腳踏青鞋,在來來往往上下課的學生人潮中顯得分外惹眼。這位“漢服女孩”名叫秦亞文,蘇大藝術學院大四學生,從大一至今,秦亞文堅持每天穿著漢服上課。漢服對她而言是平日里的便服,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部分。
古裝劇里邂逅漢服,從此一見傾心。上大學后,將漢服當日常生活的便服
回憶起幼年接觸漢服的零星記憶,秦亞文羞澀地告訴記者,古裝武俠電視劇是她結緣漢服的“媒婆”,當時年幼的她對漢服文化一無所知,但卻打心眼里認同漢服的華美。自打記事時起,秦亞文便迷上了古裝劇,見她對古裝戲著迷,父親還戲稱她為“秦武俠”。隨著年齡的增長,秦亞文開始逐漸了解漢服背后詮釋的文化,盡管鐘情漢服,但初中階段受學校限制秦亞文一直未能公開穿著漢服。
“大學校園環境相對寬松自由,從上大學起,我才真正穿上漢服,將漢服作為自己日常生活的便服。”秦亞文從大一穿上漢服上課,一穿就是三年多,盡管大學氛圍相對自由,但惹眼的“穿越”打扮還是引來不少無端的猜測和指責。
據秦亞文介紹,因為漢服著裝,她曾多次和長輩辯論。秦亞文的父母起初以為女兒穿漢服只是圖個新鮮,后來發現她每日身著漢服,才知道女兒對漢服著了迷,從當初反對她的“另類”打扮,后來竟也慢慢接受理解,并給予支持。“現在父親有時在網上看到漢服相關資料,會第一時間發郵件給我。”家人的支持讓“漢服女孩”秦亞文有了堅強的后盾。
她三年里組織十余場漢服活動,身體力行喚起人們的漢服文化記憶
三年前,蘇大校園里秦亞文是身著漢服第一人,也是唯一穿漢服的人,三年后的今天,秦亞文高興地告訴記者,蘇大已經有二十多個喜歡漢服的學生,她們偶爾也會穿漢服外出。秦亞文是蘇州漢服群的發起人,三年多時間里,該群已經有近兩百人。秦亞文笑言,如今她有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漢服朋友,現在的她已經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大學期間,利用課余時間秦亞文會舉辦各種活動,穿漢服展示,漢服文化講座等等。三年多下來,秦亞文已經辦過十余場跟漢服有關的活動,參加過活動的人最初對漢服一知半解甚至誤讀誤解,之后便能真正了解到漢服之美以及漢服文化的深邃。
據秦亞文介紹,三年前她走在大學校園里,身旁總會有同學指指點點,小聲嘀咕,現在這樣尷尬的情景已經很少出現。“不僅蘇州,其實全國各地都散落著熱愛漢服的人,每到一個地方,看到穿著漢服的人,就像看到親人,對漢服的共同愛好,一下子就拉近彼此間的距離。”秦亞文告訴記者,在全國各地,她都有志趣相投的漢服知己。
秦亞文介紹,她每日穿著漢服一方面是因為對漢服有著與生俱來的情愫,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過最外在的形式喚起人們對漢服的記憶,讓更多的人了解漢服,從而更好地體味漢文化的博大精深。
熱愛漢服也喜歡古典文化,去年還按古時女子成年禮節行“ ”
服裝是文化的載體,衣食住行更是“衣”字當先,秦亞文介紹,漢服始于黃帝直至宋明,其間有四千多年歷史,盡管各個朝代的漢服在造型上各有演變,但其中蘊含的文化意蘊卻幾乎始終如一。
四書五經,經史子集在漢服細節上都有體現,秦亞文舉例說,漢服上衣后背都有中縫,就是寓意中庸之道。漢服通常由領、襟、裾、袂等十部分組成,每部分都各有考究,不能隨意更改。“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秦亞文解釋,華夏之邦的由來與服裝大有淵源,而服裝則是禮儀最外在的呈現。
采訪中,秦亞文希望只提及其號“若兮”,“若兮”取自曹植《洛神賦》中描寫洛水女神“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二句。秦亞文對古典文學興趣頗深,自己取的字號都頗有底蘊。去年,二十歲的秦亞文按照古時女子成年禮節,在大學老師的見證下,行“笄(j)禮”。
古時女子十五歲許嫁,行笄禮取表字。如果十五歲未許嫁,就后延到二十歲行笄禮。”秦亞文介紹,去年在二十歲那天,她搭了末班車,行了“笄禮”并在征求父親同意下,自取表字。秦亞文自取表字“初塵”,“初”字正對她名中的“亞”字,“塵”是看得見的微小事物,對其名中“文以載道”的“文”字,寓意簡單踏實的生活。
秦亞文說,她身著漢服,行漢禮不在于想人人效仿,僅僅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漢服,了解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