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但聞女嘆息。”
這次有門檻 得穿著漢服來參加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但聞女嘆息。”課本上描述的機杼聲,現在的孩子們怕是很難聽到了。絲綢,體現了中國人古老的智慧,早在漢代的時候,人們就曾經通過絲綢之路將其帶到很多地區,讓絲綢成為了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功臣”。
在杭州,在漂亮的西湖邊,就有一個孩子們了解絲綢的好去處——中國絲綢博物館。絲博內常設六個展館,包括絲路館、蠶桑館、織造廳、修復館、中國時裝館和西方時裝館。絲路館以歷代絲綢文物和圖片展示了中華五千年高超的絲綢生產技術;蠶桑館揭開了栽桑養蠶和繅絲的神秘面紗;織造廳呈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染織生產工藝,而中西方時裝館則是世界服裝史的時代縮影。六大館區一脈相連,共同呈現出了一個絲綢的歷史世界。
而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或許就是絲路館中的服飾區了。多種花式繁雜的服裝設計,都暗含著哪些玄機?這其中可是大有說道,尤其是中國歷代象征皇權貴族等級的服裝官戴。“十二章”紋通常指什么?這個問題留給“博物館小蜜蜂”們先行思考準備。
這一次,為了讓孩子更切身地了解中國古代的服飾,我們提出了一個小小要求——穿著漢服來看展。每一位報名成功的孩子需自備一套漢服,并在活動當天站在解說臺上,講出自己這件衣服的朝代、特色或是細節故事。
這次有彩蛋
親手制作扎染作品
和前幾期一樣,我們這一次邀請了絲博的金牌講解員小鐘老師給孩子們講解中國古代的服飾故事。小鐘老師在大學的時候就加入了漢服圈,畢業后來到了絲博,深入研究華服文化和絲綢藝術。
“我會著重帶著小朋友們去絲路館和嘉興王店明墓出土的女子服飾展參觀,不同朝代的服飾有什么區別?有什么紋樣?都是什么樣的人穿?”小鐘老師笑著說,“請小朋友們穿著漢服來看展,就是想讓他們更能融入這種情景,理解展柜里的服飾,超越時空,和先人們對話。”
為什么小孩子要去了解這些古代服飾知識?“穿上古典服裝,了解服飾知識,對孩子氣質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這些傳統文化,會讓孩子們成為一個更有內涵的人。”小鐘老師說。
第三期的“博物館小蜜蜂”活動還藏了一個彩蛋。
絲博的老師們將邀請小朋友們一起學習“扎染”知識,親手制作一個扎染的作品,還可以帶回家留作紀念。扎染,是中國民間獨特的染色工藝,用線把將被印染的織物打絞成結,再進行印染,最后把線拆除。有趣的是,扎結每種花后,哪怕是一模一樣的花,染出后卻會有不同的效果出現。所以到時候每個孩子做出的東西,都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