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81年-960年)? 隋朝(581年-618年)? 唐朝(618年-907年)? 五代(907年-960年) 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東漢以
(581 年 - 960 年 )
唐朝 (618年 - 907年)
五代 (907年 - 960年)
公元 581年,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東漢以來相繼四百年的分裂局面。這是繼秦漢之后再度建立的封建統一國家,一個以漢族為中心的新的民族共同體。南北兩地服裝 彼此仿效,業以合壁。唐朝時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揭開了中國古代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唐朝時國家穩定,經濟繁榮、文化事業全面發展,封建文化已經達到 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飾經過長期的承襲、演變、發展成為中國服裝發展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一方面唐代服裝上承歷代冠服制度,下啟后世衣冠之徑道;另一 方面唐朝服裝發展兼容并蓄,廣采博收,大放異彩。唐以后的五代十國是唐宋封建軍閥割據的繼續,在服飾上大體沿襲唐朝之制。隋唐服裝無論官服或民服,男裝和 女裝,都表現其開放的思想、開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鮮明的時代性和強烈的民族性。
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 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制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并盤繞于兩臂 之間。唐代婦女,以體態豐腴為美。由于身材豐碩,中唐女服也漸趨寬大,裙子的寬度比隋末唐初時要肥大的多。衣衫雖為小袖,但與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顯 趨于寬松。
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一般多 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以紗羅作 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飾中的一個特點,這和當時的思想開放有密切關系。尤其是不著內衣,僅以輕紗蔽體的裝束,更是創舉,所謂“綺羅纖縷見肌膚”,就是對這 種服裝的概括。
隋唐時代也產生了漢服的一種重要變體 - 圓領衫。圓領式樣在中國服飾歷史上很早便有出現,但一直到隋唐才開始盛行,成為官式常服。這種服裝延續了唐,五代,宋,明,并對日本,高麗等國產生了很大 的影響。裹幞頭、穿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飾,以幞頭袍衫為尚。幞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后,人們又在幞頭里面增加了 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圓領漢服變體的盛行并不代表傳統右衽交領漢服的消失。實際上,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于以長安為中心的地 區,以及官員,皇室成員之中,而在如吳越地區以及普通百姓之間,則以大襟右衽交領這種漢服為主,宋明類似。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 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圓領漢服和交領漢服一樣,是漢民族服飾 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