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
March
5.3.2020
春愁一段來無影。著人似醉昏難醒。
煙雨濕闌干。杏花驚蟄寒。
唾壺敲欲破。絕叫憑誰和。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 驚蟄的來歷 —
3月5日,迎來“驚蟄”節氣。
驚蟄,古稱“啟蟄”,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驚蟄有三候。
一候桃始華:桃花的花芽在嚴冬時蟄伏,于驚蟄之際開始開花。陽和發生,自此漸盛。
二候倉庚鳴:倉庚,即黃鸝,黃鸝鳴叫,動物開始求偶。
三候鷹化為鳩:鷹,鷙鳥也。此時鷹化為鳩,至秋則鳩復化為鷹。
在二十四節氣之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
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自然節令的反映。
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 驚蟄這天的習俗 —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風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驚蟄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
驚蟄吃梨源于何時,無跡可尋。驚蟄后氣溫明顯升高,人們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這時吃梨,對身體很有滋養作用。
蒙鼓皮
響雷,是驚蟄節氣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驚蟄之后,也就意味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春季穿搭準備好了嗎?
別忘了!
今天3.8女神節活動還在進行中!
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