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文化真精神,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
小編提示:本文略長,發心分享,共勉之。
漢服從前些年的有些“羞羞答答”的幕后逐漸走向大眾,走向人群。
在越來越多的傳統節日來臨時,漢服熱愛者們大方地穿上那些在古裝影視劇中似曾相識的“寬袍大袖”,進行一些或莊嚴或嬉戲的古典儀式及活動,頗有些華夏古風的神韻。
但這些舉動也引來不同階層人們的質疑,有人說他們在做秀,顯示出當代文化生活的浮躁;也有人說這是一種典型的復古作風,與現代中國格格不入,不值得提倡;還有很多人在觀望,在等待,也許傳統文化的復興就是要“身體力行”?……
但這些舉動也引來不同階層人們的質疑,有人說他們在做秀,顯示出當代文化生活的浮躁;也有人說這是一種典型的復古作風,與現代中國格格不入,不值得提倡;還有很多人在觀望,在等待,也許傳統文化的復興就是要“身體力行”?……
面對不同的聲音,漢服熱愛者們依然在執著地追尋他們的夢想,一個又一個的傳統節日、禮儀、服飾復興計劃不斷誕生,為何他們如此著迷呢?而面對大眾質疑,他們又有著怎樣的復雜心情?
一起來看國際在線文化頻道專訪百度漢服吧吧主溪山琴況的這篇問答。
(漢服吧是國內較早興起的漢服熱愛者的熱門網絡家園,)
提問:國際在線文化頻道
回答:百度漢服吧吧主 溪山琴況
1 問:現在,“漢服”和“華服”都是極熱的字眼,可是大多數老百姓還是分不清究竟什么是漢服、什么是華服以及二者之間到底有什么關聯?
溪山琴況:什么是漢服,什么是華服,有爭議,包括在我們漢服復興者內部都有爭議。我覺得這不奇怪,“漢”與“華”本來就是內涵都很豐富的概念。我們無權自命非凡地告訴人們,它們分別的標準定義。不過我們漢服運動者中多數人對這個問題有相同的看法,漢服,是指漢族的民族服飾,而不只是漢朝服飾,它定義的是一種民族服裝而非朝代服飾,漢服的概念在當代的文化語境下,直接反駁的就是“漢族沒有民族服飾”的說法。
“華服”,在整個社會中被定義為“中華的服飾”,很顯然,56個民族的服飾皆可歸入此類,我們漢服復興者對此不提出異議。
概括的說,我們認為,漢服即指漢族人的民族服飾,華服,中華民族傳統服飾的總稱,漢服屬于華服系統,而且由于漢文化在整個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很自然,漢服是華服系統的核心、主流和代表。統的核心、主流和代表。
2 問:360年來穿著漢服上街的第一人--王樂天,現在的狀況怎么樣了?
溪山琴況:王樂天先生是我們非常尊敬的漢服先行者,他的身體力行第一次使華夏衣冠在斷絕360年之后重現華夏大地,我相信,他的肇啟之功將載入中國文化史冊。壯志凌云兄(王樂天先生的網名)幾年來一直堅持在日常生活中穿漢服,一直在從事漢服復興的宣傳工作,現在,還是一家漢族網站的榮譽站長。
3 問:能披露一下“網友漢服寫真男、女生版(圖集)”拍攝過程中的幕后故事么?
溪山琴況:呵呵,這兩個圖集的原始帖子是我們根據漢服復興者幾年來貼出的漢服照片選編而成,每張照片背后都有故事,在照片中每人心中都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這些記憶也勾畫出了華夏衣冠重歸的過程。我真誠地建議國際在線的網友朋友們,接近漢服復興者群體,您會看到很多有意味的幕后故事。加入我們這個群體,親身參與華夏衣冠復興的文化事業,您自己也會有更多更精彩也更動人的幕后故事。
照片是死的,新的文化事業是鮮活的。故事是凝固的,它背后飄逸優美的華夏衣裳的身姿更加地生動。這些照片不僅可以“欣賞”,更可以“進入”,這就是漢服運動最卓絕的價值之一。寫真展示的不是“仿古”的場面,而是華夏重歸的絢麗圖景和無比美好的新生活畫卷。
4 問:在日常生活中穿“漢服”,寬袖大袍的,大多數人會感覺到不方便,你們對此如何看待?
溪山琴況:實際上華夏先民的生活內容是非常豐富多彩的,有隆重的禮儀場合,也有各種燕居、休憩、居家的場合,傳統漢服本身就涵蓋了祭服、朝服、公服、儀服、常服等各種類型。古時平民的常服更是非常貼身合體,方便行動。
從漢服的形制來看,寬袍大袖只是漢服的一種,漢服還有各種中袖、小袖甚至無袖類型的,衣幅也不都是非常寬大,所謂寬衣大袖只是漢服的一種代表,但不是唯一的代表。
大家可以看到,華夏先民是非常智慧的,他們創造的衣冠文明已經非常完美地滿足了古時生活的各種實際需要,否則也不可能成為世界公認最發達的服飾文明系統了。
漢服復興運動是在繼承文明基礎上的文明求新運動。首先,我們認為,各種隆重的禮儀場合和傳統民族節日場合,是漢服將來發揮作用的主要舞臺。這時,服飾承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標識意義是主要的,不能只用方便不方便來衡量,這些場合下,華美的禮服類漢服是主角。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只要親身嘗試就會發現,非禮服類傳統漢服,如男子的直身、女子的襦裙等,即使在當代的生活環境下,都有很好的適應性,因為它本來就是適合古代的各種非禮儀場合的。其實大家想想,古時沒有汽車,但不也有馬車嗎?古時沒有超市,但街市不也是人潮涌動、熙熙攘攘?
我們漢服復興者還把漢服劃分為傳統經典漢服、現代發展漢服、漢服元素時尚裝三種類型,以此尋求華夏傳統衣冠服飾文明與當代社會文明的交融與對話,尤其是后兩種,有大量適合現在生活環境下日常穿用的漢服款式。我們相信,將來,人們會身著各種現代漢服和漢服時裝逛街、購物、娛樂、休閑甚至是做體育運動,到時候人們會說,我們的民族服飾也可以適應甚至重塑生活的形態,它很美,也很方便。
問題的關鍵,并不是漢服方便不方便,這只是很淺的技術性層面。問題的關鍵是,漢服本來就是我們漢民族穿著了幾千年的民族服飾,它積淀了華夏獨特的氣質風骨、人文精神與美學思想,是人類服飾文明傲視群雄的一極,不是很值得已經在文明意義上“全民裸體”的我們認真繼承和發揚的卓越的民族文化遺產嗎。
5 問:最初策劃復興漢服是基于什么因素考慮的?
溪山琴況:焦慮感和羞恥心。身為漢族人,沒有自己的民族服飾,那種尷尬、困惑和痛苦其實是藏在很多人心底的。這是一種很難言的“裸體感”,而我們又是一個歷史如此悠久、文明如此深厚的民族,這其中必然失去了什么。因為失落,所以開始尋找,尋找然后發現,發現漢民族服飾文化原來是那么偉大豐厚的文明寶藏,復興的意愿和決心就逐漸萌生和堅定。
漢服如同冰山一角,它引導我們逐漸發現了聯綴在服飾之后更博大精深的漢文明體系。我們逐漸明白,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件衣服,我們失去的禮儀、風俗、思想、生命的思考、生存的哲學,我們失去的是民族的品格與風骨、氣質與精神,我們失去的是整個華夏——真正的華夏——我們真正的文化根基與精神家園。
6 問:你們提倡的是復興而非復古,請問二者最重要的區別在哪里?
溪山琴況:復古是文化的守舊,復興是文明的求新;復古是懶惰的襲用,復興是批判地繼承;復古對祖先膜拜至地,心中卻沒有真正的敬畏,復興是捧讀先人的話語,心里充滿無限的感恩。
復古,認為先人的文明不可超越,也無需超越。復興,認為先人偉大的文明必須超越,茍日新,日日新。
復古是躲藏祖先的身后以避風雨,復興是從祖先身后一步步走來,獨立地開創文明的前景。
7 問:現在漢服在全國范圍內都有了一定的影響,但也伴隨著爭議甚至是很激烈的反對之聲,此種情況是你們期望之中的嗎?
溪山琴況:我相信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社會接受漢服重生與華夏復興的理念,需要時間。溝通才能化解分歧,逐步走向共識。另一方面,我從來不認為誰可以單方面占有真理的全部,只有在爭議和反對聲中,我們才可能共同逼近真理的方向。
8 問:有評論認為,“越引起爭議和關注,才越是你們所希望的”,真是這樣嗎?“不可忽略的是,漢服背后,是 國學復興與祭孔、讀經的是非之爭”,請問對此有何評論?
溪山琴況:我們希望引起健康的爭議和有意義的關注,期待真誠的支持和高水平的質疑。
漢服背后,是整個傳統文化復興的社會文化之潮。
9 問:導游蔣雨潔穿上漢服后,一個小女孩的話把她刺痛了"哇塞,這還是人嗎!"早就對沒禮貌的哈哈大笑"免疫"了的蔣雨潔此時仍很生氣也很悲哀。蔣雨潔的經歷算是你們遭遇最尷尬的事么?
溪山琴況:類似的情形我們這些穿漢服的人很多都遇到過,尤其是在漢服這個“新事物”初露頭角的時候。要說尷尬肯定是有的,在旁人異樣的目光中誰能不尷尬呢?漢服斷代已漫漫三個多世紀,對自我服飾文明的記憶已經在民族心靈中消失。復興之初,同胞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誤會和困惑,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是很樸素自然的情緒流露。漢服被當成奇裝異服不可怕,但面對那種"哇塞,這還是人嗎!",這種輕佻戲謔的語氣和羞辱成性的習慣,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號稱“禮儀之邦”的國度沉痛的尷尬。
漢服復興者的尷尬,表面于個人,于群體,實際卻是民族的尷尬,是華夏不在的中國歷史與文明的尷尬。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