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曲裾,全稱曲裾袍,考古報告稱繞襟袍。
1、曲裾
形制:連裳制
曲裾,全稱曲裾袍,考古報告稱繞襟袍。屬上下分裁式,歸類于“ 深衣的變化款式是雜裾深衣,又稱雜裾垂髾服。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政權更替頻繁的時期同時也是多元文化的融合時期,魏晉時期曲裾深衣承襲秦漢遺俗同時吸收外來文化元素。此時曲裾比較典型的是下擺處變化為上寬下尖形如燕尾的寬帶子,層層相疊,稱之為纖,從圍裳中兩側伸出來的兩條飄帶,稱之為髾,行走時襟飄帶舞、俊逸瀟灑,稱之為雜裾垂髾服。
12、直裾 連裳制
直裾,又被稱為襜褕,這個說法來自《說文解字》,衣襟裾為方直,區別于曲裾。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直裾下擺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后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系帶,由布質或皮革制的腰帶固定。漢代以后,由于內衣的改進,盛行于先秦及西漢前期的繞襟曲裾已屬多余,本著經濟勝過美觀的歷史發展原則,至東漢以后,直裾逐漸普及,成為深衣的主要模式。此后在歷朝歷代都有直裾和其衍生服裝的出現。
13、大氅 通裁制
大氅,又稱鶴氅或氅衣,晉代已有記載,后來為道家所用。宋時,文人好服鶴氅。而到了明代,士人多作為外套使用,天冷時穿的尤為多,用來遮風御寒。直至清末,氅衣仍然作為一種道教儀式服裝存在與傳統民俗活動中。
14、道袍
形制:通裁制
道袍,漢服體系中男裝的一種款式。來自自中國古代漢 服“褶”(相傳周武王親制),在明代演變為道袍;是古人居家時的外衣,也可以作為襯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另外,道教有一種服飾也被稱之為道袍。
15、襕衫
形制:通裁制
襕衫作為漢服品類的一種,最早出現在唐代,后由于程朱理學的普及流行于宋明。襕衫到膝處有一道接縫,稱為"橫襕"--一般認為這道橫襕是對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領子多用圓領。在古代,襕衫在宋代多作為公服,學子亦多穿著。
16、短褐
形制:上衣下裳制
一種漢族勞動階級穿著的服裝。另有“豎褐”的叫法。原意是用粗麻或獸毛編織的粗布上衣。短褐亦引申為貧苦人、仆役的勞作裝、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褲)。或指地位卑下的人。到清末,短褐在小說、戲曲中稱短打。
曳撒(yì sǎn ),讀法源自蒙古語,為“一色(shǎi)”變音;來自蒙語“質孫(jisum),元代服飾之一。本意是蒙古袍。后在明王朝所吸納繼承,作為騎射服裝和宮廷侍衛服裝被廣泛運用到明朝皇室的日常生活中。明朝人王世貞在《觚不觚集》里講過“胡服也,其短袖或無袖,而衣中斷,其下有橫褶,而下腹豎褶之。若袖長則為曳撒“。雖然是胡服,但由于在明代被大量的使用,而在現代的漢服運動中穿著的人眾多,所以這里也把它作為一種漢服款式進行解說。
17、曳撒
上衣下裳
大
18、圓領
形制:通裁制
圓領亦稱團領,實為無領型領式。衣領形似圓形,內覆硬襯,領口釘有紐扣。圓領袍是圓領子的窄袖袍。早在商代就有原型,但當時是作為內衣穿著,魏晉南北朝后,鮮卑人建立的北魏開始作為正裝穿著于外,流行于隋唐至明末。王國維《胡服考》記載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為常服,南朝系漢族,仍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為田獵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間則為時服流風最盛。到了兩宋之后,由圓領袍發展出襴衫、補服等衍生服飾。
19、直裰
形制:通裁制
直裰是漢服的一種男裝款式。宋朝開始出現。據宋朝人趙彥衛《云麓漫鈔》謂:“古之中衣,即今僧寺行者直掇。”兩宋時期的直裰多為僧侶穿著(少數文人也有穿著)。而到了明朝時期,直裰的款式發生變化,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多用于常服和燕居服。大量的百姓和仆從也穿著直裰。
20、直身
通裁制
直身是明代漢服男裝款式的一種。又被成為長衣、直領、海青。明代直身等級很高,錦衣衛大堂就以直身為吉服。皇帝和諸王的龍袍,文物官員的官服中都有大量直身款式。另外直身也可以襯在圓領或者其他袍服下穿著。到了明末清初,滿族入主中原,士人階級審美發生極大的變化,但是直身一直在戲服中作為一種儒生裝扮一直存續到今天。
21、朱子深衣 連裳制
漢服深衣中的一種,常用于各種祭祀的禮儀場合,是一種禮服。之所以叫朱子深衣是因為其實指根據宋代著名學者朱熹所著《朱子家禮》記載考證的深衣,是朱熹對《禮記》深衣篇所記載的的深衣的自我認識和研究的產物。
來源:肇慶工貿飛欒閣漢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