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蟒服上的蟒與皇帝龍袍上的龍極其相似,區別在于天子龍袍上的龍有五爪,而蟒為四爪。
哈嘍,大家好,我是熱愛古風,喜愛漢服的夭夭戚~如果說誰是漢服中最帥氣的服裝,那毫無疑問就是飛魚服啦~今天夭戚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款帥氣的飛魚服!
飛魚服屬賜服,是一種特典,飛魚服并非明代唯一的賜服,在 、斗牛服、麒麟服之稱,但這些服飾并無特定形制,它們可能是出現在端莊的圓領袍或直身袍上的補子,也可以是刺繡在英武瀟灑的曳撒、貼里袍上的紋樣,形制不拘,樣式各異。山東曲阜衍圣公府內收藏有不少明代賜服,其中就有圓領袍款的蟒服、斗牛服,當然,最廣為流傳的還是那套香色飛魚服。
一件衣服能不能稱之為“飛魚服”,不必看它是什么形制,關鍵取決于衣服上的圖案。
所謂飛魚,是古印度神話中摩羯演變而來,《山海經·海外西經》也有記載:“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貍(或曰龍魚似貍一角,作鯉)。”
因能飛,故得名飛魚。不過在明代飛魚服上卻幾乎看不到摩羯的模樣。
如果不將蟒服、飛魚服、斗牛服放在一起仔細比較,還真的很難辨別出誰是誰,因為這些瑞獸一旦“明化”之后,全都奔著龍的形象去了。
先說蟒服,作為明代最高級別的賜服,除了賞賜給有功的文武大臣之外,屬國的國王、部落首領也在獲賜之列。
獲賜的官員通常會穿著它繪制畫像,例如八歲襲封六十一代衍圣公的孔弘緒,他在畫像中就身著蟒袍,從直觀上看,那袍子上的哪是什么蟒,分明就是一條龍。
沒錯,蟒服上的蟒與皇帝龍袍上的龍極其相似,區別在于天子龍袍上的龍有五爪,而蟒為四爪。但即使是如此微小的差別,居然還有人要搞事。
到了明后期,蟒服濫賜,像張居正、徐階這些大臣更是獲得了稀有的坐蟒服,這種蟒的紋樣與皇帝的龍袍更相似,都是正面全身,以前坐蟒只賜予最貴蒙恩者,明中后期皇帝濫用特典,坐蟒也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既然蟒可以長出兩角,飛升成龍,那么頭部本身就長得像龍的飛魚自然也要跟著學,也在頭上生了兩只角,原本飛魚特征的雙翼也“退化”不見了,若不是尾部保留著魚尾特征,還真難以分別出它是魚是蟒還是龍。
蟒服一般賜予一品官員,飛魚則賜予二品,但由于兩者太過相像,就連皇帝也會看錯。
嘉靖十六年(1537)二月,世宗皇帝春祭山陵時,將前來朝見的兵部尚書張瓚身上所穿的飛魚服認成蟒服,十分不悅,問大學士夏言:“一個二品尚書,怎么可以擅自穿蟒(尚書二品,何以服蟒)。”夏言解釋道:“張瓚所穿的是御賜的飛魚服,只是和蟒相似罷了(瓚所服,乃欽賜飛魚服,鮮明類蟒耳)。”聽了解釋的世宗仍不滿意,說:“飛魚何組兩角?其嚴禁之。”既然已被皇帝怒斥,禮部遂奏定,文武官不許擅用蟒衣、飛魚、斗牛,違禁華異服色。
同時規定錦衣衛指揮,侍衛者可以穿麒麟服。不過也特別指出了兩種人不許僭用賜服,一種是還領著指揮使級別的俸祿,但已不是侍衛的。另一種是雖為侍衛,但級別不夠的,如錦衣衛千戶、百戶。
斗牛服和麒麟服是僅次于飛魚的賜服,斗牛服通常賜予三品官員,而四、五品則賜麒麟服。斗牛的紋樣也是蟒形、魚尾,唯頭上的下彎的雙角有些牛角樣子。幾種賜服中,即使是較好辨認的麒麟服,也多少有些龍的影子。
當然,如飛魚服、麒麟服等除了作為給文武百官的賜服,卻也的確算是錦衣衛的標志之一。
錦衣衛除有軍政搜集情報、巡查緝捕等職能外,也要“掌直駕侍衛”,同時還得充當儀仗隊,由于這些特殊性質,他們穿衣的權限也相對較大。
例如錦衣衛中有身著鎧甲,手持金瓜的“大漢將軍”,這些“大漢將軍”并非真正的將軍,而是身著鎧甲的儀仗隊。
明代皇帝舉行視牲、朝日、夕月、祭歷代帝王等活動時,錦衣衛堂上官(指揮使)可穿大紅蟒衣、飛魚服,頭戴烏紗帽,腰挎繡春刀,“千百戶穿青綠錦繡服隨侍”。
要知道即使是錦衣衛指揮使也不過正三品,卻能穿蟒服、飛魚服,嘉靖皇帝下令規范制服,也唯獨對錦衣衛網開一面,允許侍衛者穿麒麟服。
從這個角度看,后世將飛魚服誤認為是錦衣衛的官服倒也非空穴來風。
喜歡古風,喜歡漢服的話別忘了關注夭夭戚的醉古裳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