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囊又名香袋、花囊。香囊與荷包并非同一種物件。
· 壹 ·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香囊與荷包并非同一種物件。它是古代勞動婦女創(chuàng)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是以男耕女織為標志的古代農(nóng)耕文化的產(chǎn)物,是越千年而余緒未泯的傳統(tǒng)文化的遺存和再生。
香囊
現(xiàn)在的香囊是用五色絲線纏成的。 它是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內(nèi)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制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繡囊,內(nèi)裝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制的細末。古代的香囊是用來提神的,也有用香料來做的,因其香適合很多人的喜歡,后逐步改為純香料。有用碎布縫成的,內(nèi)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shù)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nèi)容物幾經(jīng)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qū)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fā)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術(shù)品。香囊質(zhì)地種類很多,有玉鏤雕的,金累絲、銀累絲、點翠鑲嵌和絲繡的。一般制成圓形、方形、橢圓形、倭角形、葫蘆形、石榴形、桃形、腰圓形、方勝形等等,囊多是兩片相合中間鏤空,也有的中空縮口,但都必須有孔透氣,用以散發(fā)香味。香囊長約十厘米,寬五厘米,厚二厘米。頂端有便于懸掛的絲絳,下端系有結(jié)出百結(jié)(百吉)的系繩絲線彩絳或珠寶流蘇。制作香囊的材料主要有蒼術(shù)、山奈、白芷、菖蒲、藿香、佩蘭、川芎、香附、薄荷、香櫞、辛夷、艾葉,另加冰片,還可以適當加入蘇合香、益智仁、高良姜、陳皮、零陵香等藥材。銅鏤雕壽字紋香囊香囊囊體可采用單面絨布等布面材料,囊體可根據(jù)需要作成多種造形和花色。
關(guān)于香囊的故事傳說:安史之亂起,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一行人倉皇西狩,馬嵬坡六軍不發(fā),唐玄宗犧牲了楊貴妃的生命,讓她獨自去承擔釀成國家戰(zhàn)亂的責任。楊貴妃被絞殺后,尸體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復西京以后,唐玄宗派人悄悄將她的遺體移葬,辦事宦官發(fā)現(xiàn)貴妃的遺體只剩下瑩瑩白骨一架,唯有臨死時佩戴在胸前的香囊還完好似昔,他把香囊取下復命。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見到香囊睹物思人,當年驪山歌舞的歡樂宛在,伊人的濃愛只留下眼前這只香囊!他把香囊裝入衣袖,不禁老淚縱橫。八十年過去后,詩人張祜感嘆此物此事,寫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詩: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jié)舊香。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系心腸。
· 貳 ·
原指團扇,后泛指各式扇子。《朱子語類》卷九四:"譬如扇子只是一個扇子,動搖便是用,放下便是體。"中國傳統(tǒng)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集成部分,它與竹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有著密切關(guān)系。
扇子
歷來中國有"制扇王國"之稱。扇子史傳上最初稱為"五明扇",據(jù)傳是虞舜所制。晉代崔豹的《古今注·輿服》記:"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扇子的種類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團扇、折扇、絹宮扇、泥金扇、黑紙扇、檀香扇等等。中國傳統(tǒng)的扇文化起源于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來擋住太陽產(chǎn)生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以木曰扉,以葦曰扇",最早的扇子是用葦做成的權(quán)力象征物,扇子起初的功能并不是用來納涼,而是統(tǒng)治階級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特權(quán)的儀仗扇。因扇子多見于皇宮中,所以扇子又叫"宮扇"。 隋唐之后,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xiàn),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jīng)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在這一時期,與扇子有關(guān)的詩詞大量出現(xiàn),像李嶠的《扇》、白居易的《白羽扇》、唐怡的《詠破扇》等等。
古代文人墨客要是手中無扇,就像小資不養(yǎng)寵物狗一樣,顯得有些沒品位。到了清代,不光是文人墨客,就連踏入仕途的官員、賬房先生,甚至是處于社會底層的各色人等也喜歡搖扇"擺造型"。扇子綜合了雕刻、編織、編結(jié)、書法等多種藝術(shù)的技法。折扇兩旁的2支扇柄,俗稱大骨或大邊,上面鐫刻字畫;中間眾多的扇骨,俗稱小骨或心子。扇骨的裝飾技法很多,有的螺鈿,有的髹漆,其中金星珊瑚是以珊瑚紅漆為底,上灑銀末,閃爍如星。扇子下端的扇頭式樣有竹節(jié)、梅花、小花瓶、大鉤如意、荸薺圓頭等約 100多種。扇墜以玉石、桃核、橄欖核雕刻而成,或編結(jié)流蘇,搖晃生姿。刺繡扇套,既美觀,又耐磨、實用。在檀香扇、骨扇、象牙扇、貝殼扇的扇面上,鏤空成精細的圖案。葵扇、檀香扇扇面上的烙畫,墨分濃淡,風格古雅。扇子的用途很多,它除了夏日納涼外,還是評彈、戲曲、舞蹈、曲藝等表演的道具。是一種即可納涼,也可裝飾的物品。
關(guān)于扇子的詩句集萃:
《代秋扇詞》
【唐】鄭谷
露入庭蕪恨已深,熱時天下是知音。汗流浹背曾施力,氣爽中宵便負心。一片山溪從蠹損,數(shù)行文字任塵侵。綠槐陰合清和后,不會何顏又見尋。
· 叁 ·
跟珠寶玉石連綴的應(yīng)稱作瓔珞,而以絲繡編綴的飾物應(yīng)稱作纓絡(luò)。瓔珞就是將項圈或項鏈以及長命鎖等頸飾融為一體的一種飾物。瓔珞的上部,通常是一個金屬項圈,在項圈的周圍懸掛上各種珠寶玉石;在靠近人體的正胸部位,有時還懸掛著一個類似鎖片的飾物。
瓔珞
在中國古代,纓絡(luò)有時也被當作項圈或長命鎖的代稱。《紅樓夢》中就有這方面的例子。如書中第八回,寫賈寶玉硬纏著薛寶釵,一定要看她掛在頸項上的金鎖,寶釵被他纏不過,因說道:"也是個人給了兩句吉利話兒,鏨上了,所以天天帶著;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兒?"一面說,一面解了排扣,從里面大紅襖兒上將那珠寶晶瑩,黃金燦燦的瓔珞摘了下來。
· 肆 ·
中國早期的服裝多不用紐扣,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系結(jié),這種小帶的名稱叫"衿"。《說文·系部》:"衿,衣系也。"段玉裁注:"聯(lián)合衣襟之帶也。今人用銅鈕,非古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叫腰帶,它與今天人們所用來系束褲裙的帶子名稱雖同,但作用并不一樣。
腰帶
由于腰帶具有這種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對它十分重視,不論穿著官服、便服,腰間都要束上一帶。天長日久,腰帶便成了服裝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飾物,尤其在禮見時,更是缺它不可。
關(guān)于腰帶的系束部位,古時也有明確規(guī)定。如《禮記· 》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孔穎達注釋說:"當無骨者,帶若當骨則緩急難中,故當無骨之處。此深衣帶于朝祭服之帶也。朝祭之帶,則近上"。故《玉藻》云:"三分帶下,紳居二焉。是自帶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見腰帶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據(jù)各種服裝的不同形制而決定的。
· 伍 ·
手鐲
手鐲的作用大體有三個方面:一是顯示身份,突出個性;二是美化手臂;三是保健身體。手鐲一般佩戴在左手上,鑲寶石手鐲應(yīng)貼在手腕上,不鑲寶石的,可松松戴在腕部。只有成對的手鐲才能左右腕同時佩戴。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跳脫"就是其中一種,宋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問群臣:"古詩里有'輕衫襯跳脫'句,你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么東西?"大家都答不上來。文宗告訴他們:"跳脫即今之腕釧也。" 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jié)。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quán)金和玉的跳脫。蒲松齡《聊齋志異.白于玉》中寫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一個紫衣仙女歡好,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
手鐲作為信物的功能越來越淡了,但它仍然是女孩子們手腕上最美的風景線,古典與現(xiàn)代在不經(jīng)意間暗暗地聯(lián)系在一起,戴著手鐲的姑娘,可能已經(jīng)不知道古代女性腕上的玉鐲常常背負著盟誓的重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