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唐衣冠》第一期文官朝服系列——武弁朝服,考證:胡泰華(網(wǎng)名九州牧、民生劍俠)繪畫:李超(網(wǎng)名李翊、明華湯水)???
《大唐衣冠》第一期“文官朝服系列”——武弁朝服 【全】
考證:胡泰華(網(wǎng)名九州牧、民生劍俠)
繪畫:李超(網(wǎng)名李翊、明華湯水)
【特別聲明】
本系列圖志為學術(shù)及公益作品,請勿做商業(yè)用途,如有商業(yè)、篡改等盜用行為必究。
出于對文字及圖片版權(quán)保護的考慮,在期刊、書籍等平面媒體發(fā)布前,恕不在網(wǎng)絡(luò)上公開高清復原圖和更詳細的文字、文物圖片等資料。
【前言】
“金碧輝煌,羽衣霓裳,人間天上,唯你無雙。耀眼光芒,無盡惆悵,縈繞著每顆心,夢回大唐”,這是紀錄片《大明宮》美輪美奐的主題曲。此曲唱出了“大唐”在國人心頭夢幻、詩畫一般的存在。不過,對于這盛世衣裳,國人的認識大多停留在教科書插圖、后世繪畫、古風插畫甚至花哨炫目的影視劇服飾上。
然而,這些形象并不靠譜,甚至不客氣地說是很不靠譜的,與真實的唐代服飾相去甚遠。即便是紀錄片《大明宮》也只是重視建筑而輕服飾,這點不得不說是相當遺憾。歷史劇《貞觀之治》態(tài)度較嚴謹受到贊美頗多,然而不幸的是其服飾仍然存在太多重大問題。
甚至在一些考古報告、博物館的解說牌上我們也看到嚴重的錯誤,比如將官員常服的紫、緋、綠三大類服色張冠李戴,誤讀為是朝服的服色等級。
最為嚴重的是,國內(nèi)一些版本的《服飾史》,在論述唐代服飾時,基本概念存在重大問題,如對官員禮服之祭、朝、公、常體系竟然沒有正確的概念,出現(xiàn)將唐代常服當成公服等低級錯誤。
本次《大唐衣冠》圖志的形象考證,盡最大的努力撥開歷史的迷霧,避免上述的謬誤,使用現(xiàn)階段所能搜集到的各種資料,最大限度的追求圖像資料與文獻資料的相印證。在缺乏資料或“二重證據(jù)法”難以成立的時候,做最保守的推測與想象,并對此作出說明。總之,做到現(xiàn)階段所能做到的極致。
我們所使用的資料為:
【傳世文獻、出土文書,出土實物、出土壁畫、出土俑像、出土線刻、出土繪畫及傳世繪畫等。 】
【版式說明】
復原圖中的標題文字采用豎排式,字體為唐顏真卿的“顏體”。背景為極具唐代特色的立鳳。開頭(右上角)“大唐衣冠”四個大字,之下為兩排小字,右排為具體類別名稱,左排為復原圖作者名字。
【復原及說明】
《唐代文官朝服復原(一)——武弁朝服》
作者:九州牧
復原圖:李翊
一、唐代的朝服
1、唐代流內(nèi)官員服飾,按功用分,從高到低可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公事服和常服5大類。分別用于從祭祀到視事的不同場合。
2、其中,“朝服”用于陪祭、元日冬至大朝會及拜表等“大事”場合。而朔望朝和常朝并非朝服的穿著場合,所以朝服并不是大眾理解的“上朝的服飾”。
3、文官的“朝服”。
所有官員的朝服,身服和足服都是一樣的,差異僅在于首服和配飾。
(1)身服與足服:
所有文官的朝服,身服都一樣,是絳紗單衣、絳紗帷裳、白紗中單、白裙、白襦;足服都是襪和烏舄(襪被白裙內(nèi)裳擋住,故不予復原畫出)。
關(guān)于絳紗帷裳的問題,存在一個矛盾,即:唐代所有文獻記載都未提到朝服有外裳,但眾多考古資料顯示有與上衣同色的外裳。
這一矛盾是重大矛盾,關(guān)系到朝服究竟是單衣還是衣裳。
為探尋這一問題,筆者上朔周禮、漢魏,下尋宋明,發(fā)現(xiàn)實際上(按考古資料)“朝服”從南北朝開始就是衣裳制,但一直遮遮掩掩,直到宋代才在史料中體現(xiàn)出來。這一奇特現(xiàn)象的起源、演化與原因,恕不在此詳述,敬請期待筆者的專題論文(《漢至明代“朝服”的若干演變規(guī)律》)論述。
使用“帷裳”一詞,并非唐代語境,而是典出《論語》鄭玄注:“帷裳,謂朝祭之服,其制,正幅如帷也”。
(2)首服:
首服有3類——進賢冠、武弁(籠冠)和法冠。
武弁是少數(shù)近侍文官(中書、門下、殿中、內(nèi)侍省等流內(nèi)九品以上官員)所戴。
法冠為法官(御史臺文官)所戴。
進賢冠則為除上述的少數(shù)文官外的大多數(shù)文官所戴。從大多數(shù)京官到朝集使再到地方諸州縣、關(guān)津、岳瀆的大小流內(nèi)文官,都戴進賢冠。
(3)配飾:
所有官員朝服的配飾都有絳紗蔽膝、曲領(lǐng)、白假帶、革帶、鉤暐和方心(其中鉤暐和方心難以考證,故未能復原畫出)。
而配飾的差異是按職事官品秩來的,一至五品文官朝服,配飾加后綬、玉佩、劍;六品至九品則沒有綬、佩和劍。
4、歷朝存在三種習慣:以冠來命名服飾、以功用來命名服飾和以服制來命名服飾。唐代也不例外。但唐代輿服志等典制,三種模式獨立并存,不明晰,存在重復交叉。閻步克先生在《官階與服等》中就指出了這一問題。
考慮到這一點,筆者聯(lián)合“以冠命名”和“以功用命名”這兩種命名規(guī)律,采取“冠式+功用”的命名方式,將文官的朝服分為進賢冠朝服、武弁朝服和法冠朝服。
又結(jié)合穿著者身份與冠式的區(qū)別,進一步分為4大類:五等爵的進賢冠朝服,普通文官的進賢冠朝服,近侍文官的武弁朝服,以及御史臺官員的法冠朝服。此次發(fā)布為近侍文官的武弁朝服。
5、對除御史臺官員以外的文官朝服進行詳細分類,共分出了17款,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冠式、冠的配飾及佩綬劍等配飾,如下:
【進賢冠朝服】
(1)進賢冠朝服-國公
(2)進賢冠朝服-開國郡公、縣公、侯
(3)進賢冠朝服-開國伯
(4)進賢冠朝服-開國子、男
(5)進賢冠朝服-一品文官
(6)進賢冠朝服-二三品文官
(7)進賢冠朝服-四品文官
(8)進賢冠朝服-五品文官
(9)進賢冠朝服-六至七品文官
(10)進賢冠朝服-八至九品文官
【武弁朝服】
(1)貂蟬武弁朝服——侍中、左騎散常侍 (左)
(2)貂蟬武弁朝服——中書令、右騎散常侍 (右)
(3)武弁朝服——三品近侍文官(普通)
(4)武弁朝服——四品近侍文官
(5)武弁朝服——五品近侍文官
(6)武弁朝服——六至七品近侍文官
(7)武弁朝服——八至九品近侍文官
6、以上各款朝服,在前期和后期是有區(qū)別的,區(qū)別主要在下裳的高度和下裳的長度。如果是進賢冠朝服的話,前后期冠的樣式也是有區(qū)別的。
二、【近侍文官武弁朝服】復原圖及說明
(1)貂蟬武弁朝服——侍中、左騎散常侍
【復原圖】
侍中、左騎散常侍,門下省官員,陪侍皇帝之左,所以貂尾簪在左側(cè)。
侍中正三品(中唐升為正二品)、左騎散常侍從三品(中唐升為正三品)。
首服:武弁,加貂尾(左)、金蟬,簪白筆。
身服:絳紗單衣(黑色緣邊)、絳紗帷裳(黑色褶皺緣邊)、白紗中單、白裙、白襦。
配飾:絳紗蔽膝、曲領(lǐng)、白假帶、革帶,紫綬,水蒼玉,玉首劍。
足服:烏舄。
(2)貂蟬武弁朝服——中書令、右騎散常侍。
【復原圖】
中書令、右騎散常侍,中書省官員,陪侍皇帝之右,所以貂尾簪在右側(cè)。
中書令正三品(中唐升為正二品)、右騎散常侍從三品(中唐升為正三品)。
首服:武弁,加貂尾(右)、金蟬,簪白筆。
身服:絳紗單衣(黑色緣邊)、絳紗帷裳(黑色褶皺緣邊)、白紗中單、白裙、白襦。
配飾:絳紗蔽膝、曲領(lǐng)、白假帶、革帶,紫綬,水蒼玉,玉首劍。
足服:烏舄。
(3)武弁朝服——三品近侍文官(普通)
【復原圖】
除侍中、中書令、左右騎散常侍這八位官員(史稱八貂)之外,其他中書門下內(nèi)侍等官員都不加貂蟬。
不加貂蟬的普通三品近侍文官,武德年間僅為從三品的殿中監(jiān),中唐大歷年間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升至正三品,故亦進入此列。
首服:武弁,簪白筆。
身服:絳紗單衣(黑色緣邊)、絳紗帷裳(黑色褶皺緣邊)、白紗中單、白裙、白襦。
配飾:絳紗蔽膝、曲領(lǐng)、白假帶、革帶,紫綬,水蒼玉,玉首劍。
足服:烏舄。
(4)武弁朝服——四品近侍文官
【復原圖】
四品近侍文官,中唐大歷以前為門下侍郎、中書侍郎、殿中少監(jiān)、太子左右庶子、太子左右諭德等。
首服:武弁,簪白筆。
身服:絳紗單衣(黑色緣邊)、絳紗帷裳(黑色褶皺緣邊)、白紗中單、白裙、白襦。
配飾:絳紗蔽膝、曲領(lǐng)、白假帶、革帶,紫綬,水蒼玉,玉首劍。足服:烏舄。
(5)武弁朝服——五品近侍文官
【復原圖】
五品近侍文官,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子中允、太子左右贊善大夫等。
首服:武弁,簪白筆。
身服:絳紗單衣(黑色緣邊)、絳紗帷裳(黑色褶皺緣邊)、白紗中單、白裙、白襦。
配飾:絳紗蔽膝、曲領(lǐng)、白假帶、革帶,紫綬,水蒼玉,玉首劍。
足服:烏舄。
(6)武弁朝服——六至七品近侍文官
【復原圖】
身服:絳紗單衣(黑色緣邊)、絳紗帷裳(黑色褶皺緣邊)、白紗中單、白裙、白襦。
配飾:絳紗蔽膝、曲領(lǐng)、白假帶、革帶。
足服:烏舄。
(7)武弁朝服——八至九品近侍文官
【復原圖】
身服:絳紗單衣(黑色緣邊)、絳紗帷裳(黑色褶皺緣邊)、白紗中單、白裙、白襦。
配飾:絳紗蔽膝、曲領(lǐng)、白假帶、革帶。
足服:烏舄。
三、參考資料
參照文字資料:《唐六典》、《通典》、新舊《唐書》、《隋書》、《唐會要》等。
舉《唐六典》為例:“凡百官朝服,陪祭、朝會,大事則服之。冠,幘,纓,簪導,絳紗單衣,白紗中單,皂領(lǐng)、標、襈、裾,白裙、襦,革帶、鉤暐,假帶,曲領(lǐng),方心,絳紗蔽膝,襪,舄,劍,雙佩,雙綬。六品已下去劍、佩、綬。”又“武弁、平巾幘,文武官及中書、門下、殿中、內(nèi)侍省,諸衛(wèi)及太子諸坊、諸率府,及鎮(zhèn)、戍流內(nèi)九品已上服之。侍中、中書令、散騎常侍加貂蟬。”
參照考古資料:諸唐代中原墓葬壁畫陶俑線刻,諸唐代帝陵文官石儀,諸唐代敦煌壁畫、繪畫,諸新疆地區(qū)墓葬出土泥俑等。
1、身服
如前(文字說明)所述,所有朝服的身服都是一樣的。
列舉部分參照的考古資料如下:
(1)禮賓圖
(2)諸帝陵文官石儀
(3)敦煌出土繪畫本生圖
(4)高力士墓線刻
2、首服
列舉部分考古資料如下:
(1)武弁
神龍二年(遷)章懷太子李賢墓《禮賓圖》
開元十二年惠莊太子李撝墓西壁壁畫文官
天授元年閻婉墓
特別的,侍中、中書令、左右散騎常侍的朝服,武弁上附蟬、簪貂尾。
(2)白筆
相關(guān)的形象記錄較少,清晰些的形象見于:
高力士墓左門扉線刻的文官進賢冠簪白筆形象。
天授元年閻婉墓壁畫中的文官武弁簪白筆形象。
大順元年莫高窟9窟文官進賢冠簪白筆形象。
此外,北魏寧懋墓石槨外壁線刻中戴武弁的文官簪筆的形象,也可作為參考。
(3)貂
可供參考的形象記錄為:
1、天授元年閻婉墓壁畫中的武官簪貂尾形象(這不符合制度)。
2、莫高窟235窟垂拱二年壁畫文官平巾幘簪貂尾形象(這不符合制度)。
3、莫高窟出土繪畫《觀經(jīng)變相圖》斷片中文官進賢冠簪貂尾形象(這不符合制度)。
3、湖北鄖縣李欣墓壁畫文官平巾幘簪貂尾形象(這不符合制度)。
4、北齊東安王婁睿墓墓門內(nèi)過洞西壁北側(cè)壁畫中文官朝服的武弁簪貂尾的形象。
5、北魏孝昌三年寧懋墓石槨外壁線刻中文官武弁簪貂尾的形象。
(4)蟬
文字記載見于《唐六典》、《通典》、《舊唐書》等。但上述史書沒有詳細的描述,甚至隋代的史書也沒有詳細描述隋代臣子的附蟬。
《隋書》:“武弁之制,案徐爰《宋志》,謂籠冠是也。《禮圖》曰:‘武士服之。’董巴《輿服志》云:‘諸常侍、內(nèi)常侍,加黃金附蟬、毦尾,謂之惠文冠。’
今制,天子金博山,三公已上玉冠枝,四品已上金枝。侍臣加附蟬,毦豐貂”
這段話,雖然沒說隋代是不是金,但是前代是金。
另,北周侍臣武弁為金附蟬,《周書·宣帝紀》:“(宣帝)嘗自......冠通天冠,加金附蟬,顧見侍臣武弁上有金蟬......者,并令去之。”
綜合上述兩條,在沒有其它材料的情況下,暫且推測隋唐承三國、北朝之制,為金附蟬。
從考古資料來看,朝服冠上附蟬的形象見于:西元724年(開元十二年)惠莊太子李撝墓西壁壁畫文官隊列第1人,頭戴武弁,珰、附蟬。
又有4座唐帝陵的文官朝服石儀,冠上有附蟬:西元762年(寶應(yīng)元年)玄宗泰陵,西元762年(寶應(yīng)元年)肅宗建陵,西元805年(貞元二十一年)德宗崇陵和西元827年(太和元年)敬宗莊陵。這些文官冠式并非武弁,而與進賢冠極其近似,然而史料中沒有將珰和附蟬加在進賢冠上的記載。這令人費解。
3、配飾
(1)曲領(lǐng)
曲領(lǐng)是一種硬襯,用于作出那種闊大似喇叭狀的領(lǐng)子的造型。曲領(lǐng)只是襯在領(lǐng)口里面的配飾,并不是假領(lǐng)。而“方心”和“曲領(lǐng)”其實是兩種配飾,所謂“唐代的方心曲領(lǐng)”這種說法是當代學者的考誤,具體筆者會做專題《“方心曲領(lǐng)”考誤》。
相關(guān)考古資料不少,可參照如前列舉的身服、武弁所參照的考古資料(《禮賓圖》、惠莊太子李撝墓壁畫、敦煌本生圖等)。
(2)革帶
文官朝服有革帶。這一記載,見于《唐六典》、《通典》、《舊唐書》等。
唐代朝服革帶的形象十分稀少,僅見于:殘存宋摹本“凌煙閣功臣”線刻中的侍中王珪的形象。
而《歷代帝王圖》中,皇帝冕服配有革帶,此形象可作為參考。
此外,北齊東安王婁睿墓墓門內(nèi)過洞西壁北側(cè)壁畫中戴武弁的文官朝服形象也有革帶,可作為參考。
而唐代官員常服及士庶便服所配革帶亦可幫助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的朝服革帶的結(jié)構(gòu)。
(3)劍
一品至五品的文官,朝服佩劍。這一記載,見于《唐六典》、《通典》、《舊唐書》等。但唐代史料對朝服佩劍的描述不詳,僅對官員祭服佩劍記載為“金玉飾劍”或“金飾劍”(見《通典》)。
又《隋書》記載隋代制度 “(朝服)玉鏢金飾劍,亦通用金鏢”,“今天子則玉具火珠鏢首,余皆玉鏢首”,知隋代文官朝服佩劍。
又西元583年(開皇三年)王士良墓出土有玉鏢首,是較好的實物參考資料。
據(jù)此推測唐代文官朝服佩劍是玉鏢首或金鏢首,金飾。
朝服佩劍的形象,見于:唐敬宗莊陵、唐德宗崇陵的文官石刻形象,殘存宋摹本“凌煙閣功臣”線刻中的侍中王珪的形象。
此外,北齊東安王婁睿墓墓門內(nèi)過洞西壁北側(cè)壁畫中戴武弁的文官形象也為朝服佩劍,可作為參考。
(4)佩
一品至五品的文官,朝服有佩。相關(guān)記載,見于《唐六典》、《通典》、《舊唐書》等。
朝服組佩的實物,可參考北朝至唐代諸墓葬,如隋王士良墓、唐永泰公主墓、唐張九齡墓、唐獨孤思貞墓、唐李貞墓、04年發(fā)掘西北大學新校區(qū)唐墓等的出土實物。
朝服組佩的形象,見于建陵、泰陵等諸多唐帝陵文官石儀,見于殘存宋摹本“凌煙閣功臣”線刻中的侍中王珪的形象。
但是實物與帝陵玉佩形象相去甚遠,這是令人費解的。穩(wěn)妥起見,復原圖采用出土實物的樣式。
(5)后綬
一品至五品的文官,朝服有雙大綬和雙小綬,色彩依等級的不同而不同。相關(guān)記載,見于《唐六典》、《通典》、《舊唐書》等。
但考古資料中,唐代的后綬形象復雜多樣,很少有符合文獻資料中雙大綬和雙小綬以及其顏色、長度描述的。唐代帝陵文官石儀后綬形式多樣,且與宋明文官石儀的后綬頗有淵源。而諸墓室及洞窟壁畫中的后綬也有三類。關(guān)于這些,具體筆者會做專題《唐宋明的后綬演化初考》,且日后會發(fā)布專門復原圖,故在此不詳述。
4、足服
《舊唐書》等史料載,舄,烏色,重皮底。
考古資料,在制式上,參考唐帝陵文官石儀、敦煌出土繪畫本生圖及《歷代帝王圖》中帝王的舄。而以《禮賓圖》為代表的資料的足服畫成了履,當為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