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分為常服和禮服,常服是平常穿的,相當于襯衫、T恤;禮服是在正式場合穿的,相當于西方的晚禮服。漢服腰線可以控制,中國古人往往把腰線放到黃金分割點的位置,顯得人體比例非常完美。”在洪亮看來,漢服是民族服裝,而不是古裝,經過創新和改良的...
漢服執著
難以忽略的是,漢服背后,是國學復興與祭孔、讀經的是非之爭,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在《百家講壇》品評漢代風云人物,以及去年《漢武大帝》和《大長今》熱播。
一套以漢服為藍本設計的“中國式學位服”方案在網絡廣泛流傳,引發人們對“復興漢服”的再度關注。
“我們懂得了民主自由,卻常常忘卻了倫理綱常;我們擁有很多音樂神童,卻不識角徵宮商;我們穿著西服革履,卻沒了自己的衣裳……”一位漢服擁躉這樣感嘆。
一群中國年輕人,峨冠博帶,行走于鋼筋水泥構筑的現代城市,帶著沖動和夢想,他們希冀在“漢服復興”的口號下,以漢服為載體重新審讀華夏文化。
葉茂:穿著漢服執教新東方
“我希望有一天,當我穿著漢服上街時,大家不會說‘你們的漢服’,而是說‘咱們中國人的漢服’。”“中國式學位服”設計者之一的“百里奚”對記者說。
“百里奚”名叫葉茂,是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在讀博士,同時在武漢新東方學校教授美國口語課程。跟新東方其他老師不同,這個清秀的男生會鄭重其事地穿上漢服,泰然自若地教授英文。他往往會再帶幾套漢服,讓學生們體驗漢服在身的莊重感覺。
“看過我穿漢服的學生將近有1萬人了。”葉茂有幾個學生在課堂上穿過漢服,后來也加入漢服擁躉的行列。
葉茂有兩套漢服,一套是棉布質地的深衣,淺藍色輕紗鑲黑色,山東曲阜的朋友幫忙,這套深衣只花100元就做好了;另一套是他親手縫制的黑色玄端。而他對漢服的知識則來源于圖書館。
“深衣是將上衣與下裳接縫在一起,相當于今天的西服,我這套深衣是按照朱熹的《家禮》原樣復原的;玄端一般在祭祀、婚禮、射禮等嚴肅場合穿著,相當于今天的燕尾服,《禮記》中記載了玄端的尺寸、布料。”葉茂解釋說,漢服的各個布片都是方方正正的,縫起來不困難,“像我這樣沒有任何經驗的人都能縫制。”葉茂正在做一套短裝,類似唐裝,不同的是保留了交領和兩邊開衩等漢服元素,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穿著。他還準備做一件長衫,保留交領的特點,并適當放寬衣袖,以體現長衫的飄逸特質。
2003年11月23日,鄭州電力系統普通工人王樂天第一次穿上漢服走上鄭州街頭,他的漢服是依據電視劇《大漢天子》中李勇(原型李陵)的服裝樣式仿制的。獨自從早上11點走到了下午4點多,他特地逛了街,游了公園,乘了公共汽車。在行人眼里,身著漢服的王樂天仿佛“出土文物”。對葉茂而言,看了報紙上對王樂天的專訪后,葉茂意識到,“與其把漢服看作歷史塵埃,不如用新的方式詮釋漢服”。
在葉茂的理解中,“漢服的理念來自于軒轅皇帝的‘垂衣裳而天下治’,從周朝以后,漢服逐漸穩定成型,一直傳續到明朝末年,是為中華民族瑰寶。”清兵入關后“ ”活動,活動內容包括河畔祓禊、曲水流觴和佩蘭詩會
復興漢服
武漢市接受一名女大學生的建議,決定于2006年5月16日,由武漢1000名18歲的學生,身著傳統服裝,在磨山楚城廣場,以肅穆的古禮舉行成人儀式。
2006年4月9日,中國人民大學校園內上演了一場古代傳統的射禮儀式。十多名青年學生身著漢服,手持弓箭,像古代人一樣切磋射箭技術。孔子提倡“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最早是作為周代教育貴族子弟的六種科目,儒家將弓箭變成禮樂教化之具,是為射禮。人民大學的這次射禮成為近200多年來國內舉行的第一次現代射禮。
2005年8月13日,雖然七夕已過,身穿襦裙的14名年輕白領在上海濱江大道按照漢族的傳統習俗重過“七夕”。一個月后,9月18日下午,來自四川各地的11位網友身著古代漢服,來到成都人民公園內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祭奠。
從去年以來,全國各地不斷出現網友舉行的祭祀、知識競賽等各種活動,他們期望通過這些方式來宣傳、推廣漢服和中國傳統文化。漢網由2003年元月成立之初的四五人,發展到目前注冊ID就達3萬多人。成立2年的天漢網,注冊ID數量過萬人。一些網友上傳他們最新的身著漢服的照片,與其他網友分享。
對“漢服”的定義存在不同說法,在一些網民的理解中是“漢民族傳統服飾”,主要指服裝具備明末以前漢族人的穿著特色,比如寬衣交領,袖寬且長,隱扣系帶,上衣下裳。
“漢服式樣到周代逐漸完善,漢族傳統服飾可以用‘曹衣出水’、‘吳帶當風’來形容,飄逸靈動。”葉茂這樣認為。2001年10月的上海APEC會議,作為東道主的中國為每位領導人準備了改良“唐裝”,引發民間的唐裝流行。但在葉茂看來,唐裝并不屬于漢服范疇,同樣不屬于漢服范疇的還有現代旗袍。
北京服裝學院教師馬久成博士對此則有異議,他認為漢服的概念并不是指漢代或唐代的服裝,而是指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總體的服裝。“中華民族本身的文化就是一個融合過程,現代人穿的所謂的民族服裝嚴格意義上就是明清兩代的。”
而在東華大學服裝學院教授包銘新看來,春秋戰國時期漢民族的概念還不清晰,漢族形成應在漢朝以后。“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服飾,但漢族的服飾傳統被幾個大的歷史事件打斷,現在他們提倡的漢服,應該是使用了漢族在歷史上出現過的服飾元素,再為現代人設計的‘新漢服’。”包銘新解釋,漢服發展經過以下大的階段:兩漢交替時期王莽服飾改革;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服飾元素融入中原;唐代服飾就融合了很多西域甚至東亞元素,比如條紋褲、腰帶上的少數民族掛件等;儒家理念在宋代開始影響服飾,使得中國服裝重禮節、忽略身體特征;西夏文化與中原文化碰撞交流,西夏遼金元把很多服飾元素帶入中原;元明的繼承性很強,比如服裝上加金的藝術,在元代得到很大鼓勵,明代服裝的加金技術達到一個高峰。
最近半年來,經常有年輕的漢服愛好者給包銘新打電話,詢問他對漢服的態度,讓他看自己設計的漢服照片。“這些青年人得到改革開放的好處,又沒有忘記中國近代歷史的恥辱,他們對現在和將來的情況比較有信心,想跳過這段比較恥辱的過去往前走,期望從中國古代找一些東西來支撐他的民族自尊心。”包銘新如此解讀這批漢服愛好者的心態。
難以忽略的是,漢服背后,是國學復興與祭孔、讀經的是非之爭,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在《百家講壇》品評漢代風云人物,以及去年《漢武大帝》和《大長今》熱播。
民間對漢服呼聲甚高,學界則處于觀望狀態。東華大學近期舉辦的全國首屆服裝院校“我心中的國服”方案設計邀請比賽中,國內多所一流美術、服裝院校的在校學生參加比賽,最終收到的70多份答卷令包銘新頗為驚訝,學生設計的國服作品清一色是流行時裝。
“這讓我想到‘代溝’這個詞。”學者包銘新說。“民間和學界有溝通,考慮的問題有重合之處,但合作并未開始。”包銘新認為,由于對漢服的界定不清楚,而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民族,要強調中國人身份的表達,用“國服”這個概念更準確,也已為學界認同。在他的理解中,“國服”指約定俗成或由國家規定的具有中國特色、禮儀象征和標志作用的服飾,在物質文明豐富的今天,對于國服以及服制建設的強調和討論,可以進一步增強凝聚力,增強國人的文化歸屬與認同感。如此一來,旗袍、中山裝、唐裝、漢服都可成為未來“國服”的可能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