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春明先生為代表的服飾史領域的專家們,始終感覺我們和社會大眾的觀念是平行狀態。
10月29日閱讀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的一篇文章《高春明:中國服飾與中國文化》。因為其中有幾處提到了漢服,以及對高春明先生的敬仰,筆者對該文章進行了認真學習。
需要強調,高春明先生為代表的服飾史領域的專家們,非常令人欽佩,他們的著作一直是吾輩學習研究的參照。
然而,需要感嘆的,是筆者不吐不快的“錯位感”。簡單地來說,就是我們在說的東西,與大眾所理解的東西不是同一個東西。我們說的是A,但是社會上總是說成B。始終感覺我們和社會大眾的觀念是平行狀態,沒有對接在一起,撞出理解的火花??雌饋頋h服運動如火如荼,蓬勃發展,但實際上大多數朋友可能還是對其持有的是舊觀念,并不理解這是怎么一回事。
高先生在講座中的觀點:“當有聽眾問及為何從古代的漢服到近代的中山裝,發展到現代都漸漸退出中國日常服裝的舞臺時,高會長表示,首先,中國傳統服飾中尤其漢族服飾,因其歷史悠久、元素豐富,因此很難像其他民族那樣簡單地用一種服裝樣式標識出來;其次,無論是古代的傳統服裝,還是近代中西結合改良而來的中山裝和旗袍,無論是從面料上還是樣式上,都比較難以適應現代都市的快節奏生活,因此在研究和保存之外,真正要在人們的生活日用中接續這一悠久的傳統,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供圖:經年漢服
這里面牽涉到2個非常重要而且普遍的觀念。第一個觀念就是“中國傳統服飾中尤其漢族服飾”是各種各樣款式、元素的堆疊,一個朝代一種款式,一個朝代一個形象,特色鮮明,千姿百態。這個觀念,就是“朝代論”,筆者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經反復辨析過多次了,而且也論述過,中國傳統服飾中尤其漢族服飾是一個龐大的體系,漢服是一個集合概念,是整體性的概念,而非一款又一款風格各異的款式簡單相加。“很難像其他民族那樣簡單地用一種服裝樣式標識出來”,那是因為漢服是一個體系,不是一類款式,當然不能簡單地用一種樣式進行標識。但是這個體系是有自身邏輯的自然生長體系,每種款式都是該體系的具體表達式。正所謂“大象無形”,我們每個人只看到了局部的一點點東西,從局部大致可以感受到整體的實質。但是不能說,我們所看到的是無數支離破碎的細節,用這些細節否定更高一層概念的客觀實在性。
供圖:墨緋漢服
第二個觀念就是,“古代的傳統服裝”亦即古裝“難以適應現代都市的快節奏生活”,但是事實上人們往往沒有想過,沒有任何人整天都在匆匆忙忙地“快節奏”生活,每個人總要回到家休息、總要過年過節、總要需要各種人生典禮、總會出席各種或正式或隆重的場合……為什么給現代人直接限定在“都市”“快節奏”這樣狹隘的范圍內?為什么大家會有這樣非常別扭的觀念呢?試想大家除了工作期間十分繁忙外,其余所有時間也都是一刻不停地像陀螺一樣旋轉,甚至快到連衣服都不能穿寬大一點的?
其次,我們即便是穿著寬松一點的長款衣物,怎么就不能適應現代都市的快節奏生活了?是在紗廠做工嗎?是在地里耕田嗎?可能大部分都是在格子間里從事電腦工作。不明白為什么要把現代人的穿著限定得那么狹隘?可能很多人忽略掉這樣一個事實——高跟鞋不便駕駛機動車,女性駕駛汽車時需備平底鞋用以更換。那為什么沒有人說高跟鞋不適應“現代都市的快節奏生活”?
供圖:鏡水桐光
筆者正是穿著交領中衣外加窄袖長 ,坐在電腦前打下的這些文字,為什么說“真正要在人們的生活日用中接續這一悠久的傳統,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據筆者觀察,目前有大量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里面穿中衣,外面穿工作服,混搭成為了一種潮流,甚至于365天的“日常黨”也屢見不鮮。漢服體系中那么豐富的日常款、輕便裝,十幾年來那么多的人早就示范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穿著搭配漢服,已經早就融入生活了,但是人們永遠看不到、看不到、看不到,選擇性忽視、選擇性過濾掉、選擇性遺忘。
所以現在最大的困惑是,這種強烈的錯位感,真的讓人深感無力。
也許要推廣的,不僅僅是服飾本身,更要推廣的是,關于漢服的觀念。怎么說呢?我們一直在說,這是民族服飾,是現代社會可以應用的禮儀服飾,是非常嚴肅的事情,但是大眾永遠理解的就是古裝、影樓裝、戲服和Cos,是一種小眾愛好,僅僅是娛樂和“三坑”之一。
供圖:鏡水桐光
原有的服飾觀念是一個閉環。這個閉環是這樣的:
服飾史相關理論——媒體和商業放大效應——社會大眾固化刻板印象——專家學者繼續加強原有的理論。
閉環的意思就是,該觀念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支持和背書,不斷循環加強,以至于形成普遍的“常識”。漢服運動之所以令人感覺很醒目,就在于:它一直在試圖打破這個閉環,顛覆原有的刻板印象和舊有觀念。
普通人不會去看文物和文獻,他們的信息來源就是媒體電視劇等,而媒體電視劇又受現有的服飾史學術理論指導,最終在社會上形成關于民族傳統服飾問題的“信息繭房”。
筆者分析一下這種“信息繭房”的思維邏輯:首先,看到漢服,以前只在電視上舞臺上看過,好像古人穿這個,于是先入為主地判定為古裝。既然是古裝,那么很顯然歸屬于服飾史范疇,自然要用服飾史的理論來指導實踐和解釋現象。但是目前的服飾史理論并不能很好地解釋今天漢服現象,原有的理論體系無法解釋了!要么否定漢服概念,要么很尷尬地強行解釋。
這是因為漢服是不同于服飾史的一個新的學術課題,是要突破“古裝”概念遮蔽,而展現出自己內涵外延的概念,當然會與舊觀念發生沖突。
供圖:經年漢服
但是人類是這樣的,遇到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會自行腦補出原因。比如說,媒體在報道時,會腦補出“這是因為看古裝劇的影響”“這是小圈子的愛好”等等理由,強行進行解讀。圍觀群眾則會腦補出“附近是不是有演出”“這是日本/韓國人”“又搞漫展了”的想法,然后對這種解釋表示自我肯定。大眾即便發現了與舊觀念的沖突,到了他無法自己說服自己的時候,這時的媒體和現成的服飾史理論又會非常努力地去把閉環修補好,始終把漢服從觀念意識上釘死在“古裝”的鐵板上。筆者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很多媒體報道、商業活動時,總是喜歡代替大眾思考,直接給一種現象下定義和打標簽,直接就用自己的觀念和想法去解讀別人的言行,并不會想著去引發讀者思考、討論。這與網絡上激烈的爭辯是不一樣的,網絡上觀點激烈的交鋒,有助于刺破“信息繭房”,所以漢服運動最初是從網絡上興起的。
古裝,是沒有在現實生活中穿戴的道理。
現代漢服,是現代人在現實生活中可以使用的民族服飾。
這兩個概念顯然是不能等同的,也不能混用。
供圖:經年漢服
錯位感就來自于每次漢服活動,耗費了無數心血,但是大眾用舊觀念解讀你一次、媒體解讀你一次、服飾史理論解讀你一次,漢服的意義又被很大程度消解了。永遠有一種,我們在搞我們的,是一種表演行為,而大眾站得遠遠圍觀然后自行腦補的錯位感。
因此,應該呼吁漢服運動的參與者,一起來建設自己的理論體系,需要有很多很多人思考和研究,不僅僅是服飾本身的款式,更要包括思想觀念的思考和研究。
現有的服飾史理論,無法回答今天越來越火爆的漢服問題,只有靠我們自己去摸索、去努力,在實踐中淬煉出真理來,建立起關于漢服的閉環,讓社會才能夠觀念層面了解到我們到底在做什么,而不是讓大眾自己去腦補想象我們在做什么。
大眾用固有觀念消解漢服宣傳的意義,這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困境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