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理性回應“漢服只是形式,傳承精神才重要”。
2019年9月1日晚間CCTV-2在《經濟信息聯播》欄目中播出了《漢服行業觀察》節目,末尾采訪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教授李薇,表達觀點是:“我們繼承的可以是形式,但是我們更多應該繼承的是它的精神。”
無疑李教授是正面和積極的立意,同時也是在肯定漢服運動的有益價值。只不過這種觀點比較有代表性,值得深入討論。該觀點有一定的普遍性,歸納起來,大體可以表述為:漢服只是一種外在的形式,復興漢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繼承傳統文化的精神?;蛘哒f,復興漢服,并不一定就能繼承傳統文化的精神。
”
針對社會上這種觀點,本文從四個層面進行辨析。
第一層
該觀點將“傳統文化精神”視作了一個先驗的存在,是一種可以直接獲得和感知,甚至被繼承的客體。
精神,是抽象概念?!恶R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認為:“從根本上說,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 每個人都是通過感覺器官來接收外界信息,是通過特殊性來感受抽象性。抽象的概念是不能被直接感知、直接體現的。“在實踐的基礎上,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直接拋出一個抽象的概念,不經過任何媒介,如何讓人“繼承”精神?
體現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路徑千千萬萬條,復興漢服是追求“精神”的一種路徑和手段,而其本身也是“精神”的具象和體現。
縱觀中國歷史,并不存在一個超然的“精神”本體,無論是道、天、理、氣……都不是人格神和全能神。
李澤厚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論述道:“在中國哲學中,天不大而人不小,‘體’不高于‘用’,‘道’即在‘倫常日用’‘工商耕稼’之中,‘體’‘道’即是‘倫常日用’、‘工商耕稼’本身。這就是說,不舍棄、不離開倫常日用的人際有生和經驗生活去追求超越、先驗、無限和本體。本體、道、無限、超越即在此當下的現實生活和人際關系之中。‘天人合一’‘體用不二’都是要求于有限中求無限,即實在處得超越,在人世間獲道體。”
衣服是“倫常日用”的重要內容,復興漢服即是一種在“倫常日用”中追求和繼承傳統文化精神的“實踐理性”。
仔細觀察漢服運動的主要場景,在于節日慶典如端午中秋等、在于人生禮儀,如冠笄婚禮等、在于功能應用,如攝影表演等、在于日常應用,如逛街購物等。以上相關資料連篇累牘,數不勝數,都是人們將漢服“實用化”的實踐行為,甚至在部分區域,形成了“新民俗”,比如 ”,今天的人們在做的事情就是重新理解為“民族服飾”“禮服”“時裝”,這是一種意義探索的過程。當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實際應用漢服時,本身就是一種傳統文化精神和內涵的表達。
此外,這種觀點還把傳統文化當成了僅供少數人染指的陽春白雪,潛臺詞中認為普通人沒有可能接觸傳統文化這種縹緲云端、只有極少數人才能掌握的“高級知識”。這種觀點還是認為現在是前工業時代,大眾依然是處于被“教化”——而且還很膚淺,不愿意被“教化”的狀態。
事實上,漢服運動的興起,反映了國民教育的普及,是完完全全工業化的產物。前工業時代的社會,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強制性地進行移風易俗,而今天純民間的自發服飾文化,則反映了國民基礎教育、社會影像共同作用下的集中反饋。這是典型的工業化社會的特質,是“一種與歷史文化變遷相關,根植于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