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仙氣兒”打扮的漢服出游者,儼然成為重點景區的“流動風景”。
“仙氣兒”打扮的漢服出游者,儼然成為重點景區的“流動風景”。
本報記者 董禹含 實習生 楊天悅
“經常能在街上看到穿漢服的姑娘,尤其現在春暖花開,在公園里拍照的真多。”今年春天,很多市民感受到了漢服潮的升溫,“仙氣兒”打扮的漢服出游者,儼然成為故宮、北海、玉淵潭等重點景區的“流動風景”。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日趨重視,以及對年輕人著裝風格多樣化的包容,身穿漢服上街不再顯得突兀,這也帶火了包括線上店鋪和線下體驗店在內的“漢服經濟”。
“仙氣兒”打扮引年輕人嘗鮮
搭配講究的發髻和妝容,輕輕轉動長裙散開,行走間裙擺飄逸靈動,仿佛瞬間穿越回古代。清明小長假,在中山公園有不少穿著漢服的年輕女孩在拍照。
記者詢問發現,這些人以學生和白領居多,很多人嘗試穿漢服的原因,是被漢服的飄逸氣質吸引,索性在網絡上購買或租賃一身來嘗鮮。
“我對漢服研究不多,只是覺得非常好看。我這一身是在淘寶上買的,也不貴,就穿出去拍個照。”一位忙著擺造型的女生說。
更講究的漢服迷,還會特意找來攝影師拍漢服寫真。“我怕自己弄不好發型,就直接找了一間店內提供漢服的影樓,正好趕著賞花季拍攝。”市民何女士說。
中國傳媒大學“子衿”漢服社社長米菲(化名)告訴記者,漢服社團已經發展成學校里規模較大的社團,人數超過150人,每年新入社的成員都在快速增加,還有一些港澳臺學生加入。據她介紹,平常社團會組織漢樂、漢舞排練,漢妝教學、首飾制作等活動,還會有與傳統節日相結合的活動。
“前幾天我們在玉淵潭組織了 體驗店租了一套衣服;2017年,她再次去京都又來到這家店鋪,驚奇地發現,這間小而美的店一點都沒變,衣服干凈、服務細致,整個體驗過程非常有儀式感,堅持了傳統卻非常親民。這激發了她的靈感:在北京也可以開一家漢服體驗店??!
2018年12月,白秋的體驗店開業,生意很快火爆起來。眼看著自己的手機、微信每天響個不停,她這才猛然意識到——漢服“熱”起來了。
漢服從小眾到普及路還很遠
什么是漢服?穿漢服該有哪些禮儀?不同的漢服社團爭論不休,迄今很難有統一的規范和標準。
最開始,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滿族的服裝旗袍、馬褂即是漢族服裝。2002年,陜西網友“華夏血脈”在網上發表了“失落的文明——漢族民族服飾”一帖,引發關注。此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呼吁推廣漢族傳統服飾。如今,各地漢服組織越來越多,還有一些明星也經常身著漢服亮相。
“漢服的流行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呼應。我們不是自嗨、搞復古,漢服愛好者們更多是想以漢服為載體來弘揚傳統文化。”在米菲看來,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重視,是漢服潮興起的原因,漢服愛好者也不局限于大學生群體,一些公司里也有相應的組織。另一位漢服愛好者表示,大家對民族傳統服飾更加喜愛,對個人著裝更加包容,“穿出來的人多了,就不覺得害羞了。”
嚴格來說,漢服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韨等10部分,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小衣(內衣)、中衣、大衣三層。但記者注意到,目前公園里各種漢服愛好者的著裝五花八門,大部分應該只能算是有漢服元素。
米菲也表示,漢服目前還是個較為小眾的圈子,要普及成為中國人的節日盛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