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民族服裝歷來受西方人的衷愛。在海外舉辦的中國文化活動中,服裝表演經常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節目。
中國的民族服裝歷來受西方人的衷愛。在海外舉辦的中國文化活動中,服裝表演經常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節目。但是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我們表演的服裝基本上是少數民族的服裝,而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的服裝卻很少見到。
漢族人難道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嗎?
其實漢族并非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漢族的民族服裝就基本定型為“漢服”。“漢服”有兩個明顯特點:寬松的衣裳和肥大的袖口。“漢服”不但寬松而且沒有衣扣,所以必須用一根寬腰帶把衣服束住。此外,肥大的衣袖還可兼作衣袋。把東西往口袋里一塞,用手捏住袖口東西就不會掉下來。寬衣肥袖的“漢服”在漢代得以普及被用作朝服,并且在唐,宋達到頂峰。
“漢服”反映的是安逸的人生觀,即追求悠閑清凈的祥和生活。它適合人們觀月賞花,吟詩作賦,撫琴作畫。中原周邊的少數民族則喜歡騎馬涉獵的冒險活動,他們的服裝是窄身緊袖的“胡服”。元代開元和天寶年間,“胡服”曾風行一時,但并沒對漢服構成影響。“漢服”作為漢族的民族服裝延續到元,明。
“漢服”的絕跡發生在清朝。滿清人入主中原后,施行強制性的 ”。即使是現在的“和服”也依舊保持著“漢服”的寬衣肥袖的特征。如今,“和服”是世界公認的日本民族服裝。
漢族服裝的歷史就象中華民族的歷史一樣歷經風雨陰錯陽差。如今興起的漢服運動讓人們重新看到了“漢服”色彩豐富和蕭灑飄逸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