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韓文化自古效仿于中國,我當時雖然年紀小,也是清楚知道的。
13年前,我13歲,因為《大長今》,瘋狂愛上韓國文化,瘋狂到每天睡覺前,都要偷偷模仿一遍韓國大禮,不進行這個儀式就會睡不安穩。
日韓文化自古效仿于中國,我當時雖然年紀小,也是清楚知道的。
正因為清楚知道……才對自己日益嚴重的“睡前韓禮”強迫癥,感到恥辱,又無力抵抗。因為《大長今》中的一顰一笑,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魔力。十二三歲的閱歷,無力解釋這種魔力,只會用“賣國賊”“崇洋媚外”一類的詞,來簡單粗暴地解釋自己的行為,逼自己忍過n個不安的夜,強行改掉了這個哈韓成風的強迫癥。但還是會在把被家長嚴格管教的上網時間,全部用來搜索“韓服”有關的東西。
有一天上網時,
照例下載了一張很漂亮的韓服圖片,
卻發現圖片一角寫著“漢服”,
本能地搜索了這個陌生的名詞,接下來所有被允許上網的時間,都用來了解這個詞。所有的漢服宣傳視頻、宣傳資料,反反復復地看,反反復復地哭。也是從這時起,我開始有求于圖書館,開始和漢服一起成長。
一個荒誕、滑稽、可笑、無語的小誤會,以這樣的起點開始認識和理解祖國的文化,一直難以消解心頭之忍。
十余年后,我給一篇很普通的讀書筆記,定了這樣的標題:
)
總之,曾經把漢服認成韓服的中國人,我絕對不是唯一一個。
這樣的誤會,絕對不是因為對明代中國不夠熟悉,明代終歸是古代,明代服飾終歸是過去式的古裝,所有非學術研究人員,都沒必要對某個朝代足夠熟悉。
這樣的誤會,根本上是因為清代割斷了漢服“與民相生,受民之敬”的權利,近代一些民眾雖然有短暫努力過恢復之,但是剛起步不久,袁世凱穿“衣冠”復辟帝制事件,就率先“鼠屎壞粥”,漢衣冠被捆綁成封建糟粕,與封建制度一齊徹底丟回古代社會,被定格為喪失生命力的“古物”。
現代漢服,遇到千古難遇的理想社會,一切的一切,皆努力可得。
漢服要往哪里努力?追憶明代么?那要是還有BCDEFG……N國來“搶”秦漢魏晉唐宋怎么辦?別人搶啥,我們追啥么?上下五千年,方圓九千萬,追得過來么?
普天之下皆是社畜,誰有空一一記牢每個朝代的帽子是圓頂的、平頂的?
恢復漢服“與民相生,受民之敬”的“魔力”,才是根治種種荒誕誤會的長遠之計,雖然這樣可能會把別人的認成自己的,但絕不會把自己的認成別人的!
我實在找不到從這個角度講韓服的書,只有一部很老很老的韓劇,全劇圍繞一個頂級的韓服針線匠家族展開,對傳統民族服飾的理解、領悟、感受、守護、創新、利用、褻瀆等等各色心路解剖,貫穿了全部情節,
隨著自己對漢服問題理解程度的變化,劇中的很多流露出“溫情與敬意”的臺詞,與我們正在面對的很多現狀不謀而合,不是書本,勝似教材。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同步打開我們的國產翻拍劇《因為遇見你》,對比理解,“品讀”差異。
一 耳濡目染 親手相傳
老針線匠和兒媳婦們:
我想給我的繼承人
所以一直留著了
老針線匠教導徒弟們:
禮服也會變成喪服
所謂“畫虎容易畫骨難”
不要輕易用“完美”這個詞
老針線匠的小孫女:
在我睡覺的時候她會制作王的衣服
也會制作公主的衣服
如果媽媽不做針線活
王也會無法變成王的
仙女也會因為沒有衣服 無法回到天國
和我的風箏肩并肩 隨風而飄
媽媽沒有時間陪我玩
但感覺媽媽陪在我身邊
所以我很喜歡我們家院子
老針線匠的大兒媳婦打算收女一號為徒:
從剛出生穿的衣裳 到去世后穿的壽衣
還有朝鮮時代王室和文武百官的衣裳
也全部都教給你
雖然她是爆炸頭,而且文化課學渣,但學針線是真心的,各種求養母答應:
晚上學針線
學習什么的一點都不羨慕
韓服是真的很想學o(╥﹏╥)o
養母答應了,女一號開始學了,表現出天生的手藝,但還是被師傅要求看書:
但也要知道基本的文化常識
可以應用到各個部分
天啊!這么多字啊!
我不善于看書啊!
但既然已經想好成為您的弟子
我會認真看的!
養母收到了女一號親手做的韓服:
二 不是衣服配人 是人配衣服
女一號第一次接韓服店的客單,老板發現裙擺做斜了:
不要說謊!
哪有人故意把裙子弄成這樣!
[○?`Д′? ○]
女一號開始解釋:
那位大嬸因為小時候的事故
右腿短一截
裙子太長的話
走路時會踩到
短的話就會露出一條腿
(這是你自己想到的么?)
怎么給人做衣服
三 浮華與實用
老針線匠的兩個兒媳婦,分別做了刺繡手絹,她看了之后這樣評價:
真是不怎么樣的東西
看起來華麗高貴
意圖卻很膚淺
針線活倒是不錯
只是用金線來滿足貪欲
看著就像是便宜貨中的便宜貨
但感覺到針線人的心意和人品
我覺得會成為有意義的禮物
要經常洗的手絹 沒必要繡上金線
偶爾便宜的線會比金線更能派上用場
四 可尊可敬可終身
高級針線匠的地位,連野心勃勃的女二號也很憧憬:
我知道年齡晚了
但是我會拼命學的
我想成為第三代針線匠
我是想學韓服
才放棄了畫畫
轉入了服裝學院
系統學習關于衣裳的一切
我想韓服是我的命運
我15年不分晝夜
經歷無比苛刻的課程
才成為傳承人
五 關于愛與敬的小碎片
代替衣帶的手編結:
被師傅放棄做韓服的念頭嚇哭:
因兒媳隨意更換麻布產家感到憤怒:
考據只是工具
廣告
中國與東北亞服飾文化交流研究作者:竺小恩
當當
溫度才是靈魂
漢唐宋明僅限紀念前世
民族服飾需要此生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