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期的漢服復興運動中就有了這樣的定義: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
1、漢服與清裝定義的區別
2005年,早期的漢服復興運動中就有了這樣的定義:“漢民族傳統服飾 (簡稱“漢服”),是指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末清初)這近四千年中,在華夏民族(漢后又稱漢民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于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和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 (漢服)”是從夏商周到明朝,在“華夏-漢”民族主體人群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形成的具有明顯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總體集合。”(張夢玥 《漢服略考》2005年)。這一定義,長期被漢服復興運動廣泛認可,并被漢服現象的研究學者以及在學術圈眾多文章論著中被反復引用。
我們在繼承漢服運動多年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認識:“漢服可分為傳統漢服和現代漢服兩個部分……其中現代漢服就是指自辛亥革命以來,在繼承傳統漢服的基礎上,體現華夏(漢)民族傳統服裝風格、表現華夏(漢)民族文化特征、寄托華夏(漢)民族情感、凝聚民族認同,并明顯與其他民族服飾相區別的、由人民群眾自主演化的、為現代人服務的民族服飾文化體系。”(周星 楊娜 張夢玥 《從“漢服”到“華服”:當代中國人對“民族服裝”的建構與訴求》2019年)
清裝是指清代人們所穿著服飾的統稱,在200多年的持續發展中,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服飾體系。該時期服飾與之前服飾最大的不同,就是通過“XXXX”和“XXXX”政策,使特定的剪裁方式替代了之前的種種服飾文化體系的傳統剪裁,通過歷史的整體遺忘和異化,完成了清代服飾統一特色的構建,充分反映其政治性色彩。這種解構、拆分、重組和構建,花費了不少時間,到了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已經明確演化為廠字襟及鑲邊、緊衣小袖、袍褂盤扣、袖不盈手、倒大袖等特色特征,其裝飾手法和審美趣味也自成體系。因此,不僅旗袍馬褂式清裝,滾鑲廠襟短襖、清馬面裙、鳳尾裙、魚鱗裙等等,都屬于清裝,而不屬于漢服體系。
2、漢服和清裝在剪裁和外觀上最主要的區別
01、上半身寬松度不同:
漢服上半身寬松闊大;清裝上半身腋下至肋下緊窄;
圖片出自《簪花仕女圖》,可能繪制于五代時期,反映出寬博從容的服飾風尚。
衣長175cm,袖通長274cm,腰寬65cm,遠超人體數據
再來個明代例子:孔府藍湖縐麒麟補女短衣,通袖長232cm,腰寬59cm
可見,盡管歲月流逝,漢服上身寬松的特征未變。
再來看清裝:
清雍正 明黃色緞繡彩云金龍袷皇后朝服,身長139cm,兩袖通長180cm,相比較漢服要緊窄很多。
民間女子更是局促,如下圖:
02、有領無領:
交領漢服是“矩形布帛圍作領”,穿著時斜立貼合頸部,其他領形也有邊緣;清裝是無領和斷縫立領,襟邊用滾鑲充作模擬領;
清裝沒有用矩形布縫合做領緣,多為無領或頸部縫合一個單獨的領圈作為清立領。清裝的衣領是在衣襟邊緣滾鑲的模擬領。圖片源自網絡
03、襟邊幾何圖形:
漢服襟邊方正平直,清裝是曲拐弧形。
漢服領襟崇尚平直,上圖為 ,衣裙下擺、裙門、兩側開衩處均使用了寬、橫線條。圖片源自網絡
雖然唐代有橫紋的裙子,明代有橫襕的馬面裙,但不影響整體的飄逸效果,而清裝由于外衣下擺和裙門、裙底邊加了橫條紋,明顯呈條框狀紋路。
明代襖裙,上衣部分沒有裝飾襟緣和衣擺,領部也只是白色護領。
08、行走坐姿容納度
漢服內襟內擺完整,用系帶連結衣襟,因此在坐姿和行走時,內襟內擺會大面積露出,時隱時現而不走光,甚至一些款式還使用了外擺、小綬等形式來遮掩缺胯處和裳際以增強威儀感;而清裝由于內襟缺失,行走坐姿時可以直接看到內襟缺片。
一般來說,漢服前襟是不開衩的。
漢服圓領袍在坐姿時,交合的內擺露出很多,但仍然能遮蔽褲子。插圖作者:徐央
清裝袍服沒有暗擺,又喜正面開衩,內袍一覽無余。圖片源自網絡
09、腰部收束
漢服袍衫使用系帶收束寬松的衣身,清裝因在長衫上套穿馬褂,在清馬面裙上覆蓋外褂,沒有露出腰帶的需求,故而外用腰帶這一重要衣冠標志消亡。
革帶在袍外是漢服的標志性裝飾。圖片源自網絡
清裝以長袍外加馬褂為禮服,袍外革帶消亡,長袍束布帶也很少見。圖片源自網絡
10、閉合系統:
漢服的閉合方式以結纓系帶為主流,布紐隱蔽不突出,裝飾性金屬紐扣閉合居于次要地位;清裝的閉合方式以長腳盤扣為主流,刻意凸顯橫豎交叉,并將其當作代表性特征,以至于目前在世界范圍內,長腳盤扣成為了中國人形象的最典型符號。
交領漢服的系帶方式,圖片源自網絡
清代馬褂用一字扣固定,圖片源自網絡
11、裝飾的復雜程度:
漢服崇尚中庸,主流的裝飾理念表現為含蓄清雅、過猶不及;清裝對局部裝飾藝術的強調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服飾每一個細節都無窮精細繁復,充滿堆砌和炫技之感。
宋代、明代皇后的翟衣,雖然也是極盡豪華,但是主色調是藍色,且在整體上,領子、袖口、衣擺平直,除了一道裝飾外,全部為主體翟衣服務,裝飾雖華麗但有度,絕不瑣碎繁復。示例見下圖:
清裝繁縟復雜的十八滾十八鑲,在領口、袖子、腰間開叉、下擺等均有多層裝飾條,細節堆砌。
紫色綢繡百蝶鑲領袖邊大襟女綿馬褂,故宮織繡的故事,殷安妮,92頁
12、下裙裝飾:
漢服有各種各樣的圍裳,裝飾在裙子外面,但是沒有鳳尾裙這個裝飾物。其中較為華麗的裝飾,且想要營造出裙子錯落有致的效果,可以考慮三角形衣片的圍裳。
西安草場坡出土的北魏樂伎彩繪俑,圖源網絡
這種三角形衣片的裝飾,不僅有相當深遠的歷史淵源,還可以層層疊疊設計,營造出花瓣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每一片衣片都相對較大,造型飽滿,適宜用刺繡點綴,不適宜滿繡。
而清裝中的鳳尾裙,則是若干條細細的布條,纖細瘦長,以色彩絢麗和刺繡繁復為主要裝飾特點,下圖源網絡。
在魚鱗裙上直接縫綴鳳尾裙裝飾物的做法,圖源網絡
3
簡而言之:清裝就是在清代流行的歷史服飾,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體系。清裝之前,歷代的漢服雖然異彩紛呈,但剪裁、結構、“禮”的傳承性、審美都是屬于同一個體系,而清裝與之前所有朝代的漢服完全不同,屬于不同的兩個體系。從今天的視角看,清裝是古代某朝代服飾,漢服是漢民族古往今來的民族服飾,完全就不是同一個維度的事情。現在卻有商家偏偏要混著一起兜售自己的私貨,這里面有些人是真不懂真糊涂,而有些人則是揣著明白裝糊涂。本文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這個混沌了許多年、給了很多人鉆空子的模糊地帶,一清二楚地暴露出來,幫到更多人,不再受到有意無意地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