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復興、文化重甦。
漢服復興、文化重甦,都面臨著該怎樣“整理國故”,也即古代文化如何為今所用的問題,同時也面臨著怎樣從全球的和未來的視角來看待目前的大趨勢的問題。作者從古今中外各個維度提出了個人的看法,與現代漢服團隊許多觀點不謀而合,誠道不我孤也。
喜歡漢服的人,一般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純粹喜愛漢服美之衣冠的人,第二種是有志于文化復興的人,第三種是有志于思想復興的人。這三種人,一般來說都具有家國情懷和對民族身份的體認,而歸根到底他們都是殊途同歸的,只是有些是層次遞進,而有一些是分門別類、各司其職。
從現在的文化界,或者說現在的漢服界這三種類型的人,派生出他們對于思想,對于國家,對于時代,對于社會的不同的觀點和立場,進而也在不斷影響他們周圍的人,所以事實上現在每個人都可以稱為意見領袖。
其實,現在文化復興最需要的就是一個“和”字,第二個就是“和而不同”。作為新時代的人,我們不應一味地追求“和”,因為一味地追求“和”容易淪為“妥協”或“綏靖”,或者以古人的話說就是“辯異端”,所以我們應該追求和而不同。
目前,有思想的人非常多,但是該如何把有思想的人群擰成為一個群體,形成可以去發聲的力量,這是我們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文化復興就是思想的變革,不變革不成活。其實現在不論是漢服復興、國學復興還是文化復興,亦或是任何的一種意義上的復興和發展運動,都一定是伴隨著思想的變革、思想劇烈的開拓、以及激烈的碰撞,最后慢慢積淀沉浸,然后滌蕩出精華。
現在的漢服運動,或者說現在的傳統文化的發展,一定是要跟從前不一樣的過程。雖然運動和發展中它的根不變,但其外在形式和最后形成了的形態,必然要與過去的形態有所不同。
站在國內角度,以及站在21世紀二十年代這個時代來看,會感覺到漢服運動和傳統文化復興已經逐漸開始成熟化、商業化、立場化、分門別類化,會看到有一些非常專業的人在慢慢做一些事情——即便專業人士人數不多,但不能對日漸專業化的大趨勢一口否認。
文化的復興帶來的影響是全球性的,這一影響力往往大于人們的預期。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緬甸、老撾等東南亞國家,從他們的亞文化圈開始,都開始出現了年輕人致力于復興他們本國本民族的所謂國學的現象——當亞洲各國年輕人都開始把熱情和精力投入到一國之學,一國之文化時,我們可以預測這個時代將是一個軸心時代的重啟。
或許我們現在還沒有看到這個時代的全景,但是從未來回頭來看,這個時代將成為一個新的軸心時代的開端。
另外一點是,從目前國內的文化發展狀況來看,有必要整理中國自古以來作為禮儀之邦衣冠上國的思想體系。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這樣一種非常高貴美好的思想或思潮,這樣一種體系,一種系統,是值得人們去完善的 。
因此我們現在逐漸開始像早期漢服同袍那樣,根據古籍去復原一些簡單的禮儀。例如現在的獻禮、祭孔的禮儀,再到各種各樣的禮儀,我們都在努力嘗試,而且還可以做得更好。
最后,文化的存在一定是兩方面的:一方面處廟堂之高,另一方面處江湖之遠。居廟堂之高,說明文化一定是進入了上層社會,包括說國家最核心最尖端最頂層的那樣一群掌握者。處江湖之遠,說明文化絕不僅僅是陽春白雪的,而更是與民同樂的,它能深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物隨則變,就像道教一樣,它是隨方設教的。
文化之性如水,是會根據不同的意識形態和不同的具體情況去進行改變和調整的。我們現在要做的其實就是要著手把文化這種學術化的東西、這種思想化的東西整理出來,然后形成一個完善的存在,最終能夠被大眾所接受并認同,逐步發展,開啟衣冠先行的第二步走向;而這文化的第二步走向,將會在加強鞏固的前提下繼續走下去,直至華夏復興那一天黎明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