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們對踏青賞花這項活動一向樂此不疲。
春日來臨,人們對踏青賞花這項活動一向樂此不疲,古人也是如此,在對美好事物的無限向往下,一個以慶祝“百花生日”的節日應運而生—— 宜踏春、清明節宜踏春……
在所有踏春的節日里,花朝節在二月、上巳節在三月、清明節在四月,花朝節在時間上拔得頭籌,所以,“花朝”不僅代表著一年的花期從此時開始,也掀起了人們“踏春”的熱潮。
夜晚聚眾提燈游行,謂之“花神燈”《博異記》、《鎮洋縣志》記載了賞紅的習俗:唐朝天寶年間,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遠近聞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變的艷麗女子入其花園,對他說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風神)出頭阻撓,故請他幫忙解難。崔氏遵彼指教,置備彩帛,畫日月星辰其上。
二月二十一日(一說十二日)五更時分,他將彩帛懸于園中的花枝上。屆時果然狂風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護持,一朵也沒被吹落。喜愛花卉者爭相仿效,因以成俗。由于懸彩護花的時間必須安排在五更,故稱"花朝"。賞紅的作用1賞花2護花3間接祭祀花神和本花4為自己祈福5競賽。
幽人雅士,賦詩唱和,并出郊外各名園賞花;有的花農植花栽花插花載盆景,花市各色的花品,逛花市。唐宋時期好雅集,貴族士人郊游雅宴,于花下設行障坐席,女子游春野步,遇名花則設席藉草,以紅裙遞相插掛,以為宴幄,于亭邊流水邊烹茶對吟,傳花令,抽花簽,斗草,寫詩,賞花,飲酒賦詩,觀看歌舞,歡聲笑語,持續不斷,落花滿天飛,拂了一身還滿,醉倒于花下,甚是風雅。日本也有花朝節,櫻花會,其風雅即如同唐宋,貴族于櫻花下行雅,后來民間每個家庭帶著家人于花下飲宴歌舞,不醉不歸。
在宋代以前,過花朝節的一些高雅習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識分子之中,在民間并不普及,自北宋開始,其活動又有了新內容,增加了種花、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漸擴大到民間的各個階層。明代:“幽人雅士,賦詩唱和,并出郊外各名園賞花”清以前士人貴族的過節方式一直變化不大。并興寫關于花的詩詞,不僅雅士文人,童叟百姓皆在那天為最愛的花抒寫下動人的篇章并進行評賞。
除了賞花,還有撲蝶的習俗。古時,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賞花之余,飲酒作樂,互相唱和,高吟竟日。縱觀二三月間的傳統佳節會發現,這一時期會有一系列游春的節日——春節拉開了迎春的序幕,花朝節前后構成游春的高潮。撰有名劇《桃花扇》的孔尚任,也曾寫有竹枝詞形容花朝踏青歸來的盛況:“千里仙鄉變醉鄉,參差城闕掩斜陽。雕鞍繡轡爭門入,帶得紅塵撲鼻香。” 宋時開封一帶的花朝曾流行“撲蝶會”,是當時民間頗有趣味的游藝活動。
然而,花朝節也因為入春不久,有時候會遇到些突發情況——
“燕地寒,花朝節后,余寒尤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
——《滿井游記》
尤其是在北方,初春乍暖還寒,寒風中夾還雜著砂礫。冷不丁的一場“倒春寒”卻被花朝節遇上了,豈不掃興?
宜聚餐
過生日,少不了生日宴。給百花慶生,亦當如此。所以,花朝節又提供了一個聚餐的理由。
“……每遇良辰美景,月夕花朝,張弦管以追歡,啟盤筵而召侶,周旋有禮,揖讓無嘩,樽酒不空,座客常滿,王衍之冰壺轉瑩,嵇康之玉岫寧頹,其禮讓謙恭,又如此也……”
——《唐文拾遺》
傳說花神專管植物的春長夏養,所以,祀奉她的就不僅僅限于花農了,還包括耕種莊稼果蔬的農人。長江三角洲一帶多有花神廟,舊時吳越花農家還常供奉著花神的塑像。二月初二花神生辰,許多地方,不少農人都要聚集于花神廟內設供,以祝神禧,東北一帶還講究用素饌來供奉。
有的地方還要演戲娛神,通常是由十二伶優分扮每年十二月的各月花神故事。由朱熹的詩,也可以看出人們對花神的感情。人們紛至沓來,就此形成廟會。這天夜里,要提舉各種形狀的“花神燈”,在花神廟附近巡游,以延伸娛神活動。一到花朝節就高朋滿座、觥籌交錯、飲酒賦詩。文人們的花朝節,離不開食物,離不開聚會。
花朝節還得吃“花糕”,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制成糕。但傳說始于武則天執政時期。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年夏歷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制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上行下效,從官府到民間就流行花朝節活動。這也是食花糕的由來。
“唐武則天花朝日游園,令宮女采百花,和米搗碎,蒸糕以賜近臣。”
——《山堂肆考》
清代的時候,花糕還衍生出了新功能——防治腰疼,所以,花糕得了一個新名字“撐腰糕”。
“二十二日花朝,群卉遍系紅彩,家食年糕可免腰疼,謂之撐腰糕”
——《青浦縣志》
花朝節這天,當官的還得請老百姓吃飯。
“宋制,守土官于花朝日出郊勸農。”
——《風土記》
“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此日帥守、縣守,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賜之酒食,勸以農桑,告諭勤劬,奉行虔恪。”
宜戀愛
誰說中國沒有情人節?
不僅牛郎織女來相會的“七夕”是傳統的情人節,花朝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之一。
花朝月夜動春心
誰忍相思不相見
——《春別應令詩》 梁元帝蕭繹
群芳斗艷、鶯歌燕舞,一看就是——“一陣春雨過后,又到了動物XX的季節……”(腦補一波趙忠祥老師的《動物世界》)
花都開好了,你不想戀愛嗎?
古人認為,花朝時節,花開遍地,這都是好兆頭,所以這樣的日子也是“嫁娶、納彩、問名”的吉利日子。有這么一個好機會,當然要約上心愛之人,不辜負好春光啊!
花朝節,為何漸行漸遠?
古時候的花朝節是一個不論地域、不論地位全民皆為之慶祝的節日,而今天“花朝節”已經變得鮮為人知,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
“花朝月夕”只剩下了“月夕”中秋節,而“花朝”不再有那么多人為之慶祝,原因何在?
即使如此,花朝節依然有存在的價值,為了傳統文化的傳承,也為了給我們自己一個出門走走由頭——離開鋼筋水泥的大樓,去充滿植物芬芳的草地奔跑,為新的如花綻放的一年開個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