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是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錦繡中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漢服是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錦繡中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今天就為大家詳細的講一講男子漢服的分類及其裁剪圖,女子漢服再繼續。
朝服、祭服、玄端
儀服類
注釋
端服特徵是上衣和下裳分開,上衣至少長過臍下七寸,一般到膝蓋,最長不能到腳面。《禮記》的《玉藻》篇,《儀禮》的《喪大記》有制度記載,《周禮》有服用記載,漢先師鄭玄、唐先賢孔穎達、賈公彥註疏甚詳。文物上講,成都叁星堆大立人、故宮博物院藏西周玉人、湖南曾侯乙墓編鐘鐘業上的銅人算是比較典型的。在禮服上,衣裳制出了戰亂或被佔領時期的短暫缺席,從商代一直延續到明朝,由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加上爵弁及后來的梁冠,構成了持續兩千余年的肌膚體系。而大朝會的朝服也基本采用衣裳制。對衣裳制禮服的研究載于歷朝禮志,是幾乎所有大儒顯宦都探討過的服制。尤其在周朝燕居使用的玄端,除了畫作上表現的歷代文人(比如所有的孔子像)外,到了明朝嘉靖年間,由世宗主持,閣臣張璁定制,正式成為官員燕居服,稍后又普及為學者專用的儒服……在利馬竇的中國札記里,我們就可以找到對他的準確描述。大家如果感興趣,也可以參看王普、戴震、任大椿等人的考據文字。
不過作為漢服,南北朝以前,婦女皆著 ,無袖。
漢服講求寬松,所以袼(腋部)應比較大,至少是一尺,但也不需要高于上臂長度,也就是高度在50cm以內。
袖子的末端可以收袪,也可以敞開。袪的寬度至少容納兩手掌并起的寬度(當然便裝窄袖不在此列)。收祛的方法可以是袖子漸漸用圓滑綫收上來,也可以外形如同廣袖,只是縫合收口。
袖端的裝飾可以不緣邊,也可以緣邊。緣邊的寬度按照深衣為一寸半,明制寬些,最寬到四寸。
袖子的寬度(最寬處),明官服常服為一尺,公服以上叁尺(明一尺約34cm)。深衣(按朱子理解)齊腰,或指尺二尺二(黃梨洲理解),侈袂則叁尺叁(鄭玄注)。出土文物來開,明中晚期制朝服75cm,蟒袍一般33cm、50cm、60cm,最寬8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