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洛神之美雖脫俗,但真正引發我興趣的卻是“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從他人處問得此為漢服。
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
——題記
憶起小時候在外公家看見的那幅仕女圖,女子手執茶壺,焚香煮茗,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神韻翩然。
假日偶讀《洛神賦》,其中的妙語雖多,卻大多草草而過,唯此段洛神之美記憶深刻。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襛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于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壤皓腕于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
——曹植《洛神賦》
洛神之美雖脫俗,但真正引發我興趣的卻是“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
從他人處問得此為漢服。
細細想來,對漢服的向往自小便在心中悄悄埋下,深深扎根。
循著自己的興趣,慢慢走近漢服,有幸在專業課學習中,我尋到了漢服的蹤跡,一改原來對漢服混沌的認識,慢慢我癡迷于漢服。我迷戀那飄逸的韻味,迷戀那精細的花紋,甚至于有個專屬于漢服的夢想:身著漢服,游遍名山古剎、松林密境。當旁人好奇于我的衣著,我驕傲的侃侃而談,訴說起源歷史,講解漢服內涵,鄭重地告訴所有人:這就是漢服!
可環顧周圍我不由落寞:漢服去哪了?
我曾經感慨于這樣一個報道:兩個大學女生身著漢服逛街,被周圍的人辱罵、驅趕。
我曾經懊惱于這樣的氛圍,清裝穿越劇遍布熒屏,清裝旗袍便深入人心;思密達的韓劇泛濫不止,韓服便立受追捧。
我曾無奈于這樣的場面,全世界各民族都穿著自己的民族服裝笑語盈盈的時候,我們穿著西裝,打著領帶,踩著皮鞋。
明明是我中華的傳統服裝,我們見到它卻滿眼陌生,被認為是高麗和某島國的傳統服裝?明明是我中華的傳統服裝,我們卻都理所當然的認為旗袍才是我們的傳統服裝?明明是我中華的傳統服裝,卻在彰顯國之氣派的場合下將它遺忘一旁?
大漢之服,華夏之魂。我們陌生于漢服,即陌生華夏之形,我們無視于漢服,即無視華夏之魂,我們遺忘于漢服,即遺忘華夏之本。
漢服是華夏的精粹,它不該被埋沒在歷史長河中無人問津,也不該被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所奪走,所覬覦。它該被世人熟識,在我華夏兒女身上綻放光彩。因為我們姓炎黃,因為我們是華夏兒女,漢服承載的是民族的信仰、民族的精神。就該在我們身上散發光芒,就該被我們宣揚,就該被世人所知,它是屬于我們民族的驕傲,這是屬于華夏兒女的驕傲!
身披漢服,彰顯中華魅力,承載華夏之魂,指引我們一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