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漢服把古典、含蓄、輕盈、飄逸之美體現的淋漓盡致
“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漢服把古典、含蓄、輕盈、飄逸之美體現的淋漓盡致.......
漢族自古就是個相對內斂的民族,對美的追求不是極致的細膩就是低調的奢華,加上紡織業的相對發達,綾、羅、綢、緞、絲、帛、錦、絹 ......每個時期的不同營造了不同的讓人驚嘆的服飾之美。
無論是商的“威嚴莊重”,周的“秩序井然”,戰國的“清新”,漢的“凝重”,還是六朝的“清瘦”,唐的“豐滿華麗”,宋的“理性美”,明的 “敦厚繁麗”,無不體現出中國古人的審美設計傾向和思想內涵。但某一時期的審美設計傾向、審美意識也并非憑空產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時代。
無論是從質樸的秦漢風格到超然的魏晉神韻,都滲透著華夏民族的理想追求;還是從開放的大唐情懷到含蓄的宋明格律,無不流露出漢族文化的哲學信念。
每一個民族都有最適合他們的服飾,漢服的美有一種中國的溫婉賢淑,寬容平和的氣質在里面,如此的衣裳是符合東方文化及審美的。無論是外在的形式,飄逸的質感。只要穿著得體,就能顯出東方人特有的氣質。
漢服以含而不露的矜持,以如水的溫柔,穿越了千年歷史,無論在文化藝術、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武術劍道、音樂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服飾。它以含蓄大方,端莊優雅的驚艷留下一個個讓歷史無法忘懷的驚鴻之瞥。
漢服在歷代變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變的“交領右衽”傳統,這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交領的兩直線像交于衣中線左右代表傳統文化的對稱學,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在歷史的承傳與發展過程中,漢服充分展現了古人“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內涵;更是純善純美的中國傳統服飾藝術的重要象征。
漢服代表著中華民族優雅、博大的氣質,古樸自然的審美情趣,及敬天禮佛、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兼容并蓄、博大精深,追本求源,方知“天人合一”乃其精髓所在。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一的話,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天圓地方學在漢服上的表現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體現,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服飾。
然而,時至今日,這些流傳出去的服飾傳承依舊,我們有著數千年文化傳承的服飾卻在時光之中漸漸沉寂。滿清入關后,下令漢族 ,統一換上滿清服裝,至此拉開了漢服文化至今三百多年斷代的帷幕。近現代以來,西風東漸,漢服更成了一種塵封的歷史記憶。
其實,漢服并非都是大家印象中寬袍大袖的樣子。漢服有禮服和常服的區分,我們印象中寬袍廣袖的一般指禮服,而常服則可以是廣袖,中袖,窄袖,甚至連無袖的都有,常服中有一種裋褐(或武術服),就是勞動人民穿著的,在袖口等處做了緊身處理,以便于勞作。
其實,漢服發展了3700多年,其本身便具有一個非常完善的自然服飾體系。而且,現在制作漢服也不是墨守成規,只是,只有傳承好才有更好的創新, 所以,穿漢服不方便更多的只是我們的心理問題。
縱觀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服飾,在式樣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連兩種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裝始終保留的鮮明特點。不同朝代、不同歷史階段,又各有不同的特點。不要把漢服簡單化成為一件交領右衽的衣裳。
在服飾的色彩上,漢族視青、紅、皂、白、黃等五種顏色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為宜。中國古色,原是以婉妙,雅致,鮮妍為特點的。而那些筆墨難以形容的色彩,更是都有著自己獨特而美麗的名字。灰褐不叫灰褐,叫秋香色,棕黃不叫棕黃,叫琥珀色。青色有雨過天青和鴨蛋青,綠色有紺碧色與松花綠...... 那些被遺忘的古典優雅的顏色也隨著服飾的記憶被一一勾起。
還有些人認為,現代人穿漢服少了古人的氣質,漢服和人沒有融合在一起。其實,漢服本身便是雍容、典雅、華貴的存在,一套漢服上身,只要稍微注意一下是完全不會有問題的。當然,如過你愿意通過學習漢文化來提升自己的氣質,達到漢服與人相得益彰的境界,那也算是漢服之幸,漢文化之幸!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華夏民族是一個生生不息的民族,漢服,也必將回歸我們的生活之中。也許,這就是一個民族傳統服飾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