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歷正月初三,貴州一群平均年齡20歲左右的“同袍”青年,因酷愛漢服而聚,著各式漢服冠冕,在游人如織的黔靈山公園講《史記》、拉二胡、寫春聯、猜燈謎、吟風月、擲投壺,用漢文化給市民賀新春、拜大年,成為鬧市公園一道獨特的春節(jié)文化景觀。
農歷正月初三,貴州一群平均年齡20歲左右的“同袍”青年,因酷愛漢服而聚,著各式漢服冠冕,在游人如織的黔靈山公園講《史記》、拉二胡、寫春聯、猜燈謎、吟風月、擲投壺,用漢文化給市民賀新春、拜大年,成為鬧市公園一道獨特的春節(jié)文化景觀。
“子曰禮尚往來,舉案齊眉至鬢白,吾老人幼皆親愛……”在古韻悠揚的《禮儀之邦》樂曲中,6位身著或鮮紅、或米白、或靛藍漢服的少女翩翩起舞,她們絢麗的舞姿立即引起游人的注意和拍照。
“穿漢服鬧新春、用古禮遞文明,讓我們這些不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群眾大開眼界。”游園市民劉燕說,現在的節(jié)日氛圍相比過去淡了不少,需要這種充滿民族文化氣息的活動充實群眾生活。
當身著仿漢制直裾冕服的梁鵬,用鄂北豫南的中原調吟誦《關雎》、用嶺南調吟誦《木瓜》等《詩經》名篇時,市民周榮華大呼過癮。“從來沒有聽過,耳目一新,大長見識。”
梁鵬說,為了能用抑揚頓挫的各種音調吟誦這些《詩經》名篇,他曾專門向人請教學習過吟誦法。
記者看到,除了舞蹈、吟誦節(jié)目,30多位穿漢服的青年還各展技藝,有的手寫春聯、有的胡聲引蝶、有的一展功夫拳腳、有的猜燈謎一決雌雄……在擲投壺與猜燈謎環(huán)節(jié),不少市民主動加入進來,嬉笑聲、喝彩聲此起彼伏。
“我們這次活動沒有任何商業(yè)贊助和商業(yè)回報,每個人都自費購買漢服和表演道具。”本次活動的發(fā)起人、“興漢貴州—蒙”QQ群第三任群主李雪瑤說,由于成員都是一群熱愛漢服、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燒友”,彼此間也稱為“同袍”,喻為志同道合、復興漢服之意。
李雪瑤說,如今“興漢貴州—蒙”QQ群由2011年的190多人,發(fā)展到現在的500多人,成員既有初中生,也有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群里‘同袍’只要有時間都非常愿意參加公益活動,也非常樂意與公眾交流探討傳統(tǒng)文化。”
“春節(jié)里,除了現代的華衣美食、網游美劇、微信微博,我們還有多彩漢服、悠久的歷史文化‘站臺’。”專程從近100公里外的安順市趕來參加這次“穿漢服”鬧新春活動的王海平說,穿漢服只是形式,核心是希望通過穿漢服等方式,激發(fā)更多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