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擁有了完整體系才能把握未來漢服運動的興衰走向。
漢服復興從開始的舉步維艱、情懷滿滿,如今同袍數量發生了指數級的上漲,引來話題不斷,各方勢力摩拳擦掌,伺機而動。這是我們盼望的,卻也是擔心憂慮的趨勢。
面對各方新生勢力介入,漢服復興即將迎來又一次大考。我們做好準備了么?大考前一定要劃好重點,才能處變不驚。由于漢服復興起點的草根性,綜合各方面資源來看其唯一的優勢就是我們是漢服復興運動的原住民,在此深耕多年,應該著重于現代漢服體系構建上發力。擁有了完整體系才能把握未來漢服運動的興衰走向。
今天我就漢服體系的三個方面與大家探討,拋個磚。大家有聽我的漢禮策劃師課的都知道,禮有三個要素:禮義、禮法,禮容。我們就也從這三個方面來切入。
先談第一點禮義:即漢服的義理基礎、民族屬性。以禮義為基石,剝離漢服的朝代、階級屬性,重建著裝禮儀與規范,引領生活風尚。實現服飾形象與身份、場合的協調統一。這不僅是理論上,更具現實指導意義與社會踐行價值。這里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卻極其重要。
我們要從義理思辨的層面守住初心,來詮釋漢服的社會價值,打造漢服的生態系統。
禮義基礎有三
追本:尊德性,立乎其大
去民族虛無主義,讓華夏民族意識覺醒。漢服復興運動就是從民族意識覺醒而發端的,義理思辨,為漢正名。如果丟失了漢本位,就只能是一場服飾復古運動。
溯源:道問學,以盡其小
去歷史虛無主義,讓傳統意識回歸。從歷史中溯源、總結,考古、求證,只有把時間拉的足夠長,建立正確的歷史觀才能著眼當下,洞察未來。
立信:志在未來
衣以載道,去文化虛無主義,重建文化信仰。從生活底層基礎全面脫離對西方文化附庸、追隨,全面構建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信仰。如果我們僅僅停在淺層的娛樂消遣終將會把這點資源消耗殆盡,成為一股潮流而消散。
這里表述的三點,不是說每個階段完成就算完事了, 而是要把這三個基礎層面構建成“三駕馬車”,能夠持久發力推動漢服生態健康發展。就好比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漢服復興的三根重要支柱。
禮服:指導冠婚、喪祭等重大儀式場合,讓漢服合禮化。漢服的禮服體系尊古層面會更多一些,報本反始的理想會在這里集中體現。從歷代發展來看,這里寄懷的理想主義往往是超越現實的。這點尤其難能可貴,是我們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歷來禮服都會在尊周(即三禮學在這里具有超現實的指導意義)的理想上結合現實折中解決。
盛裝:讓家庭以及個人在一些傳統節日或其他的紀念行為里有約定成俗的盛裝選擇。犧牲一些便利性,給自己的生活添加一些儀式感。盛裝會普遍介于禮服與正裝之間取中,偶有僭越。
正裝:日常的工作、生活、社交等正式場合穿著使用,得體、大方并能充分顯示其職業素養、審美品味,首要考慮的是社交屬性,實用便利相對會次要一些。
便裝:相當于是休閑、運動場合穿著,主要是輕松、舒適。兼顧個人的審美情感。
舞臺展示:應用于推廣宣傳,可以將以上四點集中體現便于科普。
體驗:對初入漢服的同袍,可以快速滿足大家對漢服禮服、盛裝的追慕,而后回歸生活,回歸常理。
注:漢服生活應用角度實則只有前四點,限于漢服復興現狀,五、六兩點占比及作用都還非常重要,故在此單列補充。
禮服、盛裝尊周溯源,正裝、便裝融匯生活追求新潮;某種創新一但在正裝、便裝中獲得普遍認同就會影響到盛裝或禮服變化。只要經得起時間考驗,當世創新就會變成后世的傳統,從服裝發展史中可見一斑。南北朝到唐、五代十國到宋、元蒙到明,華夏文明每一次失落,皆能一次次溯源尊周的基礎上再發新枝。在如此交替中知其常達于變,繼而千年未曾中斷。
因為此間我們追求的民族精神沒變,歷史脈絡沒斷,文化信仰沒丟。但在追求民族精神、漢本位思想也會產生另一個嚴重的誤區,值得大家警惕。就是過度追求“義理”的絕對正確,從而與世人產生嚴重的疏離感,加之冒進、意氣,舍棄中道,當現實與理想反差時就會產生重大沖突,反而讓結果變的非常糟糕。用一堆干枯的大道理并不能讓我們的生活變的更美好,更不能用這種“ZZ正確”實施道德捆綁。只有用對方法,讓義理觸達人心才會產生實效的社會價值。
以上文章來源于緣漢漢服漢禮生活館 ,作者緣漢廊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