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就是在最近一兩年,街上的漢服小姐姐一下子多了起來。
也就是在最近一兩年,街上的漢服小姐姐一下子多了起來。似乎沒人再會覺得“穿越”的裝扮有什么新奇與不妥,穿上漢服襦裙,甚至帶上釵環綁個飛天髻,都是都市年輕人最潮的造型。
不過,或許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些最潮的“穿越”造型背后,有著一個全新的職業,他們被新的市場需求所催生,同時也引領著這股新的潮流。這個職業就是“漢服造型師”。
近日,美團點評與21世紀經濟研究院、智聯招聘聯合撰寫并發布了《2019年生活服務業新職業人群報告》,對當今時代新涌現的新興職業進行了詳細調研。其中顯示,包括酒店收益管理師、整形醫生、轟趴管家等等一系列“腦洞大開”的新職業,正迅速崛起、發展,并重塑都市生活。
漢服造型師,也是其中之一。
誰在從事這個職業?前景如何?專業性何在?紅星新聞記者走近“漢服造型師”,對此進行了解密。
造型很“講究”
讓秦漢的歸秦漢、唐宋的歸唐宋
在“大眾點評”平臺搜索漢服造型,成都的相關商家超過了100家。但這個行業在成都真正興起,其實不過兩年左右時間。
《2018漢服消費人群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購買漢服人數同比增長92%,在購買漢服最多的城市TOP10中,成都排名第一。尤其在太古里、文殊院、寬窄巷子等熱門且具有古風色彩的街區,街頭隨處可見穿著漢服的年輕女孩。而那些街區,也正是漢服造型商家聚集的主要區域。
26歲的楊可軒就同她的閨蜜曾冰清一起,在文殊院附近經營了一家漢服造型體驗店。他們取了個很“古風”的店名叫“花想容”,提供漢服整體造型設計和跟拍服務。
“我們應該算是成都最早開始做這一行的‘老店’了”,楊可軒告訴記者,雖說是“老店”,但一共也只開設了不到兩年。
不同于普遍的漢服服裝店,“漢服造型”的服務其實很是“講究”。
在這兩閨蜜的店里,上百套各種款式的漢服,以及古風配飾、釵環等等,幾乎每一款,楊可軒都能從其流行的朝代、該朝代的服裝文化背景、著裝的群體等等方面,講出一段歷史與文化的科普來。
“比如‘宋褲’,就是宋朝時期流行起來的款式”,她侃侃而談,褲裝是從宋朝開始流行的,上面通常會配抹胸,以及長褙子。“宋褲”寬大,有點類似闊腳褲,會隨風搖擺。這一時期的服裝顏色素雅清新,“可以腦補一下李清照的氣質”。
“再比如唐晚期會比較流行‘齊胸襦裙’”,她拿起一套裙裝繼續侃侃而談,唐代較為富裕開放,著裝也偏向大膽,齊胸襦裙束帶位置在胸以上,“有時候會有擠胸的造型,來展現女性的玲瓏美”……
其它的,還有秦漢、魏晉南北朝、 等等時期的不同漢服。客人每選擇一套漢服,楊可軒都會根據服裝的朝代去搭配相應時期流行的妝容、發型和飾物。偶爾有客人想選擇混搭,“我還是會盡可能建議她還原原汁原味的朝代造型”。
有人開店三月關門 有人接單數以千計
“不是只負責臭美,要有專業有態度”
從2018年3、4月份正式開店到如今,楊可軒的店總共接下了兩千多單生意,店員也從最初的兩位老板親自上陣,擴展到如今7、8人。
“其實錢賺的也不算多”,她說,在成都,漢服造型師做的好的,收入大約在每月兩萬左右。但也有很多跟風開店的,生命周期就很短,“比如我們樓下有家正在出租的店面,之前就是我們同行,幾個月就開垮了”。
固然目前市場正火熱,但在楊可軒看來,專業,有態度,才是制勝關鍵,“這對其他新行業而言也是一樣”。
畢業于四川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楊可軒,大多同學都依照專業屬性,去做了老師,或者媒體的記者編輯。她很喜歡漢文化,平日里最大的愛好,就是研究歷朝歷代的文化、民俗。“我特別喜歡看考古節目”,尤其看到一些出土的服飾文物,她都忍不住要翻文獻、查歷史,各種研究。也正因如此,她邁進了這一行。
楊可軒告訴記者,開店前,自己和曾冰清特意跑去蘇州拜師學習“漢妝”。也就是將歷朝歷代的流行妝容、配色、發髻發飾等等系統學習。然后找到幾家考究的漢服設計機構定制專業的漢服,“基本要求確保服裝元素與朝代統一,制作精良”。此外,她還找來了開攝影機構的朋友合伙負責跟拍服務。一系列的籌備完成后,才開始營業。
“當然我們也是一邊做一邊摸索”,她至今仍在帶領店員們系統學習歷朝歷代的文化歷史,甚至有時她還會搞些研究考考古,找些文獻來研究一些古時候的小眾流行。
“電影《花木蘭》里劉亦菲的造型曝光的時候,我別提多激動了”,她又開始了侃侃而談,許多人或許覺得那個造型難以接受,但是那看似夸張的紅的黃的妝容色彩,就是在還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妝容。“現在很多影視劇希望多做還原,也是在普及歷史文化,我覺得就很好”,她說:“我做夢都想給客人化一次花木蘭妝哈哈哈,但是太少人愿意選這款”。
“不是跟風,就不會退流行”
8月8日下午4點半到5點,雖然臨近下班時間,但楊可軒的店里還是陸續來了七八名想要做漢服造型的女孩。
她們通常會選擇一套喜歡的服裝租用,然后自選是否需要設計發型妝容和跟拍。造型完成后,在附近逛街散步拍照隨便嗨。整體造型下來,大約100元左右。
一名叫小溪的女孩告訴記者,專業的漢服賣一套太貴,也不好經常穿,所以很多朋友會選擇租一天,然后做一套整體造型拍照逛街過過癮。“不然賣一套品質好的要五六百甚至一千多,賣便宜的質感又太弱,畢竟漢服的做工復雜用料又多”。
不過,楊可軒倒是不排斥年輕女孩們去選擇“不那么專業”的漢服。她說,自己并不認同所謂的“漢服圈子一定要嚴格”,畢竟只要大家喜歡漢服,這個行業就是發展的,漢服文化也就一直會被推廣。當然,這樣這個行業也就不會‘退流行’。
但作為從業者,卻一定要有自己的專業和競爭力。她將體驗店定位于只租不售和整體造型,因而會從文化還原的角度做足功課,給客人更高品質的服務。“但這并不意味著,妹子們在外就必須要穿嚴謹的漢服”,畢竟時代在發展,文化也更包容,“只要大家開心,何樂而不為呢”。
楊可軒只希望,這一波漢服的流行不只是大家的跟風,而是真正的漢文化、漢服文化的崛起。“這樣的話,這個行業就永遠不會退流行,甚至可能現在才只是個起點,未來會有更強的生命力”。
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
攝影記者 劉海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