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你靈魂回歸,你再穿上美美的漢服,在一剎那,也許會淚如雨下。
當你靈魂回歸,你再穿上美美的漢服,在一剎那,也許會淚如雨下,瞬間與我們偉大的祖先產生了血脈相通的神圣之感,內心的迷惘與孤獨煙消云散。
當輔仁君看到這個視頻,內心為之一振,杜女士說的話真實的道出了漢服復興的本義。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需要各民族的團結一心來維持國家的統一與長治久安。而漢族作為這個國家的主體民族,更是擔負著最多的維護國家統一持久發展的任務。但是,一個如此龐大的主體民族,漢族如果連自己本身都缺乏民族認同感,缺乏凝聚力的話,又拿什么去團結其他的兄弟民族呢?這是不可能的。
是的,漢服的歸來,就是要加強漢族人的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凝聚力,從而以堅不可破的力量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發展。
杜女士說,最早我們提出漢服復興是為了什么?因為我們沒有外在的標識,對于一個多民族國家來說,人口最多的漢族,卻有著最低的民族認同感。在傳統節日上,少數民族穿上節日盛裝,馬上如同一家人一般,而漢族則完全缺乏這種互通彼此的認同感。
很多人在復興漢服的時候都會說:“著我漢家衣裳,行我禮義之邦。”穿上漢服怎么就能“興我禮義之邦”了呢?是否還記得曾經的漢服復興者的口號:“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于衣冠,達于博遠。”我們是把中國的復興與衣冠結合在一起了。始于衣冠,如果忘記了初心,或許很難“達于博遠”。
輔仁君也希望大家在復興漢服的時候,能夠也關心她背后更為深厚的禮儀文化,因為我很認同杜女士說的那就話:“這才是漢服的靈魂。”是的,當你靈魂回歸,你再穿上美美的漢服,在一剎那,也許會淚如雨下,瞬間與我們偉大的祖先產生了血脈相通的神圣之感,內心的迷惘與孤獨煙消云散。
可以想象,很多漢服復興者都很像視頻中杜女士的情形,在尋找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元素的時候,漸漸接觸到了漢服,從而靈光一閃,內心的民族心被喚醒,了解到了漢服被后的民族家國大義。
在漢服復興的道路上,有很多同袍只是為了漢服之美而走到隊伍中來的。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事情,最起碼漢服通過一種可以被人接受的方式存活了下來,并且落地生根,慢慢發展。但是,在漢服運動的過程中,不乏志同道合的,為了民族國家復興而奔走的仁人志士。他們有的是普通工人,有的是公司職員,有的是教師、學生,甚至國家公務員乃至軍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愿望,那就是通過漢服的外在體現,來喚醒渙散的漢族內心的民族自我認同感,讓這個民族不再著眼于個人私利,不再著眼于某省某地域之偏狹之見,而“大同”一般凝聚而為一人,卓然挺立與世界。
(十五周年北京漢服同袍大合影)
漢服,又稱華夏衣冠,是中國幾千年禮樂文明生生不息的載體,其獨特、精致的裁剪工藝與中國古典哲學相得益彰,天人合一、中庸正直、陰陽統一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是漢服文化的精神之源。自人文始祖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經》語)至明清易代,漢服一直作為華夏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不息。“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中國自古便被冠以“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便是來自其博大精深、傳承不息的禮樂衣冠文化。這是我們民族復興的基礎之一,也是如今最能喚醒民族心的最重要惡元素之一。當我們看到美麗的漢服,再加上相得益彰的華夏禮儀,內心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們何以不去認真的復興她,呵護她?
如今,漢服復興15年之久,成千上萬的華夏兒郎為著一個共同的使命在各自生活的地方實踐者華夏復興的理念。有的人專注于制禮作樂,有的人孜孜以求民族基礎理論之構建,還有很多同袍查閱古籍,復原古衣,為漢服復興創造一片新的天地。也許有一天,漢服真的復興了,漢風照耀中華,民族卓然于世,你再回頭想當初自己這一段不一樣的人生旅程,內心怎能不充滿欣喜。加油吧,同袍們!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漢服復興我們在路上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于衣冠,達于博遠
加關注
微信號:hanfu-minghejia
延伸閱讀
執大象,天下往
漢服的製作設計,每一個細節皆有文化蘊含其中,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整個漢服的形制就是中國哲學最直觀的體現。上衣下裳,天玄地黃,交領右衽,道法陰陽,漢服之道,就在這身象法天地乾坤的形制之中。漢服與禮樂相得益彰,堪稱中國文化之大象。穿漢服,行禮義,你就抓住了中國文化之大象了。下面我們先拋開漢服,說一下這中國文化裡的“象”。
何謂象?簡單說,就是形象,你所能看到的東西皆為象。《周易·系辭》曰:“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易》曰:“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象就是對萬事萬物的抽象化描述。狹義之象又與所見之形象有所區別,從形中抽出,經過一系列取象比類思維配之于獨特的意義,非形之可感可觀,可置可動,非廣義之象見,而可知可言。而最大的象即為天象。《老子》:“大象無形。”存道于象,故曰:“執大象天下往。”大象,猶大道也。
關于象的闡發,群經之首《易經》算是最權威的。所以,想了解中國文明,深刻把握中華文化之精髓之源泉,非讀《易》而不可。《易》學之初,多作為占卜之書。那麼,古人為推算事之吉兇,往往求之于天地萬物生發之象的變化,從中分析出有意義的啟示,來指導萬民生產生活。“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能推測事物之吉兇,也算是很高深的學問了。
人們抓住了大自然的的規律,生活顯然會方便多了。但是,儒家圣人孔子及其后學者,對《易》的闡發并不滿足于吉兇推測,而更大的興趣在于把易理拿來解釋宇宙萬事萬物之變化規律,指導人們一切生存之道。“《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製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從中看出,儒家已不再把《易》作為占卜之書,而是奉為修身治國平天下之圭臬了。
然而,象是怎麼得出來的?又有哪些內容呢?除了剛才所說的圣人“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以成象,其中少不了具體的實踐工作。正如《系辭》所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灋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可見,上古圣人作為天下之王,表率元元,不辭辛勞,對天地之物比類取象,已成萬物之情。
而中華博大精深之文明也就在這“萬物之情”裡了。
取象比類得漢服之情
古人法天則地,取道法乎自然,觀山水日月、幽明寒暑,取象比類而得出陰陽之理。《黃帝內經》就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古人參陰陽之理,天地之大德,來塑造華夏民族君子之性格。《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太極為一,生天地兩儀,兩儀之間,有四象四時四方。比類取象同時又發展了五行學說。折中四象四方,守仁以成五,東南西北守中土,夷蠻戎狄藩中華。
《左轉·疏》云:“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華夏民族是以文明之人衣冠禮儀之邦的姿態登上歷史舞臺。
衣冠之美,人所追求。華夏民族,能稱得上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無外乎其象法天地陰陽的衣冠禮儀文化。依照神傳文明之說,中華文明源于軒轅始祖黃帝時代,創文字,定衣冠,製禮儀,天下大治。《系辭》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我們的衣冠禮儀制度同樣是一種對天象地理自然萬物的類聚比擬。觀天象而做衣冠,察地理而做裙裳,觀魚蟲鳥獸之紋而飾之華章,效法天地萬物關系而定衣冠禮儀制度。漢服中的玄端,玄衣而黃裳,以應天玄而地黃。極具代表性的漢服款式 最能說明問題。
《禮記·深衣第三十九》曰:“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又曰:“(深衣)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袂圈以應規,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圣人服之,故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衡取其平,故先王貴之。故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費.善衣之次也。”
深衣象徵天人合一,公平正直的東方理念。袖口通圓,象徵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徵地道方正;背后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腰封橫帶、下擺豎垂,象征權衡;分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徵天地兩儀;上衣用布四幅,象徵天之四時;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徵十二月。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