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 與 “服”——漢服運動的兩種視角
引言
近年來,漢服運動的迅速發展已經成為了一個令人矚目的社會現象。從03年到現在,漢服運動從無到有,參與人數從少到多,由小圈子漸漸地走向大眾化。在各類人群不斷加入漢服運動,漢服運動蓬勃發展的同時,漢服界也出現了眾聲鼎沸,莫衷一是的輿論現象。原本漢服運動早期的共識似乎消解了,漢服運動似乎進入了一個爭論的時代。
其中一個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爭論就是,漢服運動的重點到底是什么?是否應該好好的研究服飾,不要空談民族與文化?還是應該有所追求,而不僅僅局限于古墓考據和仙女秀衣?這個問題從漢服運動的貼吧時代開始爭吵,一直延續到現在,對許多漢服同袍(特別是新人)造成了種種誤導,也讓漢服界內部產生了許多無謂的消耗。
針對此問題,本文試圖揭示漢服運動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視角,雖然這兩種視角有所區別,但都是合理的。在上述問題上發生爭議的同袍,本質上都是沒有理清漢服運動中兩種視角的關系。所以,本文就兩種視角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希望能夠澄清爭議之迷霧,端正同袍之視聽。
漢服運動的兩種視覺
2.1 義理視角下的漢服運動
義理視角下的漢服運動是指,以漢服為切入點,以復興華夏傳統文化為目的社會性思潮。廣義的漢服運動一般包含以下三點(或其中部分):
1. 借由漢服運動提升民族凝聚力,強化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榮譽感,抵制自卑、自虐的逆向民族主義思維。
2. 通過漢服運動正確、客觀的認識和對待傳統文化,并提倡將傳統文化帶回日常生活中。
3. 借由衣冠的復興,復興和實踐傳統禮學以及古典學術,恢復中國古典思維,擺脫惟西方思維和西方話語霸權。
“義理視角”主要關注的是“漢服為了什么、漢服能夠怎么樣”等方面的問題,是從廣義上理解漢服運動,也可以稱為漢服運動中“漢”的視角。
形制視角下的漢服運動指研究和推廣漢服形制、制作、穿著、搭配、儀容等的亞文化活動。其具體內容至少包含以下幾點:
1. 歷史上漢服的結構、紋樣、工藝、審美。歷史上衣物的一些內在結構、布料花紋、制作縫紉工藝。以及傳統漢服所體現的傳統審美。前三點主要是針對漢服制作者而言。審美方面主要是引導大眾逐步趨向于傳統審美。
2. 現代漢服的制作。在充分學習、研究歷史漢服的基礎上,正確、合理的制作現在漢服。
3. 現代漢服的穿著、搭配、儀容。與漢服相適應的衣物穿搭,妝容、儀容。
“形制視角”主要關注的是“什么樣的是漢服、漢服應該如何使用”等方面的問題,是從狹義上理解漢服運動,也可以稱為漢服運動中“服”的視角。
兩種視覺對于漢服運動的意義
以上兩種視角分別從狹義和廣義的角度闡述了漢服運動,各有其正確性。形象地說,形制構成了漢服運動的肉體,義理構成漢服運動的靈魂。靈魂與肉體,二者不可偏廢,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下面分別從義理和形制兩方面對其存在的意義進行論述。
3.1 義理視角對于漢服運動的意義
首先,正是因為“義理視角”的存在,才使得漢服運動有機會成為社會的主流,而不是社會邊緣的亞文化現象。無論是“先王法服”還是“民族服飾”,在義理層面的意義構建使得漢服與其他亞文化現象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如服飾史圈 古風圈 ,無論它們發展的多么繁盛,始終只是私人興趣性質的亞文化圈子,不可能成為擔負某種價值觀的社會主流(當然,并不意味著漢服高它們一等,只是說明漢服運動是不同層面的事物)。雖然意義構建容易陷入自我陶醉高蹈于世樹敵過多的危險,但是唯有如此,漢服運動方才成為一場革陳推新的文化運動,
漢服界內外有部分聲音一直在抵制“理論者”,主張只談衣服,不論其他。試圖通過價值中立,拒絕意義構建來讓漢服運動被社會接受,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緣木求魚的愚蠢思維。喜歡“空談義理”的“理論者”存在的時候,固然喧囂。但是漢服運動一旦失去了自己的堅持,完全失去了談義理的聲音,那只能默默泯然于亞文化圈中,或者被目前把持主流社會的資本和學院瓜分殆盡。漢服運動一旦選擇了文化運動這一條與自娛自樂的亞文化圈不同的道路,就只能不斷地前進,不斷地解釋自我,成為主流的唯一道路是向社會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妥協和沉默就意味著失敗。
對于漢服運動來說,“義理視角”同時也帶來一個非常正面的副產品,那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同袍甘于為理想和理念無私奉獻和艱苦奮斗,如果漢服運動的背后沒有義理的支持,這些付出青春熱血 乃至生命的奉獻又從何而來呢?今天對于漢服界的許多人甚至大部分人來說,漢服只是一個特殊的興趣愛好,但是每當讀起漢服運動先輩們篳路藍縷 艱難奮斗的歷史,其中的表現出來的漢服運動對人們感召力遠遠超過了興趣愛好的范疇。正是這種特殊的感召力,漢服運動才會前赴后繼地涌現出一批批的人才,才會在十幾年的時間里飛速成長。
其次,對于社會而言,漢服運動的“義理視角”,也決定了漢服運動不僅僅局限于服飾和審美方面。正如漢服運動最著名的口號“始于衣冠 達于博遠”而言,漢服不是漢服運動全部,漢服只是一把鑰匙,最重要的是通過漢服重拾我們的傳統文化。
如果說,漢服運動的“形制視角”中對傳統文化的認同還只是局限在器的層面,那么,漢服運動的“義理視角”是一個把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由器轉換到道的契機。傳統文化對中國人而言并不應該只是絲綢茶葉民俗節日服飾這種社會的表層點綴。如果中國人都是一邊穿著精美的民族服飾一邊滿腦子都是西方的思維模式,那么這種文化認同是虛幻的。如果忽視這一層面,不但影響社會成為空談,就連漢服研究本身也會謬論迭出。
以漢服中最重要意義最深遠的款式之一----朱子 為例。當年朱子之所以作朱子深衣,是因為深衣作為士庶的禮服,自漢到宋,一直僅存于經典記載中。為了推行教化,讓平民也知衣冠禮儀,朱子根據三禮經文注疏,和以宋學義理,結合當時社會的穿衣方式,制作出了朱子深衣。朱子深衣在明代成為被官方正式認同并大力推廣的國民禮服,影響了中國以及周邊國家幾百年。但是,按照某些被西方實證主義洗腦,堅持“唯文物”的人來說,那么朱子深衣不過是朱子本人的腦洞臆測,因為以前并沒有挖出過這樣的深衣,以前也沒有流行過這樣的深衣。同樣,明深衣是明人的腦洞,歷代深衣都是儒生的腦洞。在只重視“實證”的西方思維下都是不值一提的“偽造品”。面對這種指責,若不借助中國的傳統思維,我們又應該如辯駁呢?
真正要從根本上進行文化認同 文化復興 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榮譽感,必須從思想的層面,以中國傳統的思維進行思考,而不是一邊高喊民族文化,一邊沉浸在西方學術霸權和話語霸權的洗腦之中。
進一步說,比如,西方動輒以“民主自由”來詰問中國政治,那么我們不必絞盡腦汁地遍翻經典,力求找到能體現民主自由的文辭,以辯稱我們的先賢也稱道這些。
我們可以理所當然地反問一句,認為政治的要義是根據政客的表演來普選,是你們堅信的普世價值,那么用科舉把人才拔擢于草野而不問出身,也是我們尊奉的天經地義,憑什么用你們的標準來評判我們?我倒覺得我們的標準更好一些,你們西方社會結構固化,政治家族世卿當道,資本財團陪臣執國命,實在是去天理遠矣。
這就是從義理層面審視傳統文化所帶來的真正的“四個自信”。
首先,“形制視角”對于漢服運動的意義是根本性的,如果沒有形制視角的研究提供衣冠文物作基礎,那么漢服運動也沒有存在的意義。如果沒有人去考究制作服飾,身體力行推廣衣冠禮樂,那中國人一貫自夸的衣冠上國、禮儀之邦也只是自欺欺人。
一直以來,社會上對于漢服存著一種聲音,認為漢服運動提傳統文化固然好,但是文化本身才是最重要的,穿什么衣服無關緊要。他們認為傳統文化是不需要重視外在表現的,只要內心懂得就可以了。衣冠、禮儀、一切外在的形式都可以不講求。這種說法是走入了另一個極端,這也是國人常犯的毛病,早在孔子時代就有了?!墩撜Z》記載: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這里子貢的回應非常到位,文猶質也,質猶文也。中國傳統思維一向是講究文質兼備,只談內在的質,不談外在的表現形式,如同無毛的皮革一樣無法讓人辨別。德性,質也,禮義,文也,一個有德性的人,必然也遵從我們的傳統禮樂制度,尊重我們的傳統服飾,我們的先王法服。
又常有人曲解某些經典的片段,試圖證明中國傳統不重視衣冠,最典型的片段是《禮記·儒行》中的“不知儒服”: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腋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
《禮記·儒行》的背景,是孔子在闊別魯國多年后返回故鄉,與魯哀公的一篇對話。目光短淺、只重外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