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試圖建立現代漢服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對“現代”這一限定詞予以闡釋。
在試圖建立現代漢服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對“現代”這一限定詞予以闡釋。
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而現在人不穿的,可以稱為“古裝”,屬于服飾史范疇。服飾史與民族服飾有交叉聯系,但不是一回事。簡單打個比方,好比親屬關系,雖有同一祖先,但分屬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個體。
按照時間線索來劃分,服飾史可以分為“古裝”和“時裝”;而民族服飾可以分為“古代民族服飾”和“現代民族服飾”。同理可知,漢服可大致分為“古代漢服”和“現代漢服”兩個歷史發展階段。
所謂的“現代”的漢服,也不僅僅是時間上的限定,還有更為深層次的內涵。
關于“現代”概念,學術界有著紛繁復雜的研究。簡單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
從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以國家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學來看,所謂的“現代”是工業進步為中心的經濟發展理想階段,伴隨的手段有對外貿易、關稅制度、國家干預等。
我們又從政治哲學角度來看,“現代”與“自由”結合在一起,將“市民社會”從原有的傳統的宏大歷史敘事中分離出來,在摧毀了原有的神權、皇權、教權乃至族權的廢墟上,重構了一個“自由”的、“祛魅”的“市場經濟社會”。
“現代”社會是我們每個人出生到死亡的巨大巢穴,已經固化了我們的思維方式,認為我們現在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狀態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我們所有的觀念和習慣都是神圣不可侵犯、萬萬年不會動搖。實際上所謂“現代”,不過是建立在工業革命基礎上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
所謂的現代,表面上是一個線性的時間概念(與傳統社會的“輪回”思想相左),實際上是指工業文明背景下的社會形態。就在磚家打字的這一時刻,世界上還同時存在著原始叢林部落、游牧農耕村社,顯然我們要討論的不是這樣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而是指機器化批量化信息化的社會大分工、大生產的組織形態,是指我們所處的社會現實和歷史階段。
顯而易見,“現代漢服”指稱的便是:處于機器化批量化信息化的社會大分工、大生產的社會現實和歷史階段下的漢民族傳統服飾。
“現代”雖然不可避免帶有“西方”色彩,就像手機電腦微波爐,總感覺和“中國傳統”有點違和,但是的的確確是一個中性詞。作為客觀存在的事實,作為身處現代化國家的一分子,有必要進行詳細的闡釋:建立漢服體系,必須放在“現代”背景之下,也就是放在機器化批量化信息化的社會大分工、大生產的社會現實和歷史階段下進行。漢服是現代人的漢服,為現代人服務。
如果還是不理解,那么“現代漢語”概念與之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