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復興不是復古,如何正確看待漢服復興?
漢服一詞最早來源
記得現代漢服最早是由漢網的人提出來的,應該就是貼吧的老吧主那一批人,而大多數人最早見到”漢服”這個詞是在人人網。另一種來源是——2001年APEC領導人穿唐裝合影后,掀起了一陣討論熱潮,當時民族主義盛行,很多極端言論,有人諷刺漢族沒有傳統服飾,于是掀起討論,后來在網上討論出了漢服概念。
在古籍中漢服一詞也比較多,“通天冠: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禮無文。《獨斷》漢代”,不過這與我們討論的現代漢服指代的意義已經不盡相同。
復興不是復古
現代漢服的很多名詞、形式從服飾史取材,但是卻又不是復原,由于當今漢族服飾的確出現了空白了,空白導致了無所適從,所以從服飾史里攫取素材。但是“復興不是復古”,這是漢服很常見的一句口號,表示了他們要和歷史劃清界限,也不愿遵從史實真相的約束。服飾史是時間線,是既成的事實;傳統服飾是時代概念。沒錯,雖然它帶著傳統兩個字,所有傳統文化都是現代概念。傳承有序才能叫傳統,斷代了就是遺產。“復興不是復古,古人用得我用不得,是復古;古人用得我也用得,方是復興。”
“復興不是復古”實際上就是一種建構主義民族觀,在選取歷史(而非繼承歷史)甚至創造歷史作為建構民族的素材,在建構主義民族觀的視野下,不但“民族服飾”這個概念需要考察,“民族”本身也是需要重新考察的。所以民族服飾的概念,既可以從無到有地創制,也可以從甲到乙地偏移。
漢服復興為什么分歧巨大?
早期的支持和反對,都是出于民族立場的,這點和現在更多關注服飾不太一樣。可以說,現代漢服被提出以后,先被關注到的是“漢”,后來才被討論到“服”。漢服最早是興漢運動的一部分,所以早期支持者有個很著名的口號“華夏復興,衣冠先行”。
早期的分歧很多都是之前論壇貼吧那個時期,畢竟漢服運動或者說漢服這個概念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21世紀初的那個環境,有很多極端言論。現在很大一批人是從漢服吧開始了解漢服的情況,老吧主的理念是這批人中大部分所倡導的。而漢服吧的源頭是天漢論壇,天漢論壇分化自漢網。
現在,現代漢服更貼近古風愛好圈,離原來的民族主義圈有點遠了,當然也不代表后者不存在了。現在的很多新生代漢服愛好者,比如高校社團的社員,其實都是古風愛好者。他們不認識璇璣不認識王樂天更不知道漢網,但是他們都是漢服愛好者。
盲目反對漢服不應該
其實當任何一個事物的正道沒有得到匡扶,就會出來各種各樣的流派去解讀甚至利用它的概念,也就是很多附漢外道就會涌現,這也許是很多人反對漢服復興的一個原因。事實上,不只是漢服,很多人是正因為不知道僅限道聽途說或一知半解,才會反對。要反對某事物,還應當先去了解,而不是被“拉低印象分的腦殘粉”影響判斷。
很多人反對漢服,只是因為漢服愛好者在宣揚過程中出了問題,比如妄自代表漢族。
旗袍與漢服“水火不相容”
如果你在漢服圈穿旗袍,很容易被拉黑。早期比較民族傾向的時候,旗袍=滿族;現在比較古風傾向了,旗袍=時裝。所以穿旗袍再穿漢服,是“重罪”。不過,現在因為漢服比較親近古風圈了,古風圈的人也穿旗袍,所以就包容一些。漢服不同時期的內因是不一樣的,所以造成的結果也有區別。
漢服將在很長的時間里,還會是一個古風圈一樣的亞文化圈。不過盡管如此這個圈子的潮流也總是在變的,比如最早的 +大袖衫已經不見蹤影,而最近流行的明制,以前幾乎有過一個過街老鼠一般的時期。除了一些影視劇的影響,這其實有其必然性,資料尤其是存世實物最豐富。另外,關于漢服的穿法要求其實沒有那么高,日常穿配運動鞋也無不可。
漢服運動最好的走向是什么?
“始于衣冠達于博遠”
不久的將來,穿漢服也會變成時尚。雖然現在也是時尚,但比較小眾。整個社會的包容度會上升,對于漢服的接受度當然也會更高,畢竟這已經不是一個你穿奇裝異服就會被打死的年代了。希望有一天穿著漢服走在路上不會再有人問,而是淡然,那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