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曾一度鐘情于海派旗袍,直到那年,我與漢服相遇。既見漢服終生誤,不見漢服誤終生。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左傳·定公十年》
自古以來,中國便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在這片飽經了滄桑的土地上,它所養育的子民從未忘記過再造衣冠上國,重塑禮儀之邦,然而卻在千年后的今天,我們卻心有余而力不足,走遍大街小巷,匆匆來去的通勤西裝、哈韓哈日的燈籠褲、維多利亞的洛麗塔、波西米亞的長裙,那能夠代表中華之美的衣冠在哪?
我曾一度鐘情于海派旗袍,即是我們所常見于禮儀小姐穿著的現代改良旗袍。它本源于滿族女性傳統服飾,卻早已在民國之期被改造西化,胸省、腰省、肩縫、裝袖、墊肩,這些來自于西歐的剪裁方式和更趨向于西歐審美的設計,使它與本就相去甚遠的中華傳統之美愈行愈遠。而“唐裝”則是美國唐人街華裔穿著的西式剪裁服飾,似乎也未可承載那幾千年的文化傳承。
直到那年,我與漢服相遇。
既見漢服終生誤,不見漢服誤終生。
那是2013年,我即將高考的前一年,是我的班長和兩個學妹將它帶入我人生。
我見到它時,如簪花美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文彩精華,見之忘俗,溫柔沉默,觀之可親。那便是窮其一生我所追尋的吧,我這樣想著。那是我靈魂中所凝系的委婉與含蓄、大方與內斂,深入骨髓的那一種牽念與認同,那是民族和血緣留在血液中的鐫刻。
漢服,也稱華服、漢衣冠、華夏衣冠,是為漢民族的傳統民族服飾。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起,至今四千多年中,以漢族的禮儀文化為基礎,通過了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傳統服裝的服飾體系。1644年,清朝統治者為鞏固其政權壓制漢人,頒布剃發易服令,對不從者進行大肆屠殺。在與屠殺抗爭的37年之后,漢服被迫在日常生活中消亡,漢人只得以漢服入殮才無可愧對祖先。1912年清廷滅亡之后,民國時期曾提倡漢服復興,卻也在戰火中被擱置。時至2003年11月22日,《漢服重現街頭》的文章見于紙媒,漢服再一次登上歷史舞臺,漢服復興運動也以那時那日為紀念日。
望歸,望君歸來
漢服不僅僅是一件衣服,還承載著幾千年來國人所認同的傳統思想文化。儒家思想中有堂堂正正做人,所以漢服前后都有中縫;道家思想中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所以漢服直裾上四片象征一年四季,下十二片象征一年十二個月;中華民族獨有的處世觀念為天地人和,所以漢服袖圓領方為天地,中縫頂天立地為人……
所以這個社團叫做【望歸】漢文化社,望君歸來。希望有朝一日,漢服終將歸來,終將為所有人相熟;希望有朝一日,漢文化終將歸來,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包尤其頑強的生命力。誠懷斯意,望君與歸。
我們為傳統之美所吸引,為傳統文化之深遠流長所折服,在我們來到石家莊鐵道大學之后,我們都在鐵大絢麗多彩的社團活動中發現了它,發現了我們魂牽夢縈的傳統之美、我們祖先所遺留下的瑰寶。
自2014年起綺雨古風社建立,我便來到了這里;
2015年3月17日,我作為校園之聲廣播臺的一名主播與小組成員合作了一期《重回漢唐》專題欄目;
2015年與多所高校漢服社作為主辦方之一與燕趙晚報合辦河北高校學子傳統 與箭陣,宣傳力度可以說是最成功的一次,那一年的新社員過百;
10月22日,我以義務講解員的身份參加面向全國的石家莊首屆“如•初見”漢服公益展會;
……
傳統之美在我們心中留下的印刻越來越深,我們希望每一個遇見漢服的人也如我們一樣為這傳統之美所傾倒,所以我們穿上漢服學習傳統禮儀、學習傳統藝術,以此陶冶自己,也為你能在其中感受到那份遺失的美好。
塵世如舊夢如初
同袍,語出《詩經·秦風·無衣》,是軍人之間的相互稱謂,當下也是我們漢服運動參與者之間的互稱。漢族不是一個赤裸的民族,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我在同袍之間的昵稱是“夢蘇”,全稱是“華夏夢蘇”。每一個華夏同胞,都有一個民族復興的夢,總有一日,我們會蘇醒,我們會親手將這個夢去打造成現實。
自2013年開始,我加入漢服復興運動已近四年,這四年來我所做的可能只是漢服運動滄海之中的點滴,無足輕重,但我依舊會堅持著,親手去將這個夢打造成現實。
我堅持著漢服日常、漢服與時裝混搭,無論校園內外,我希望大家能夠更多的看到漢服。它不只存在于歷史,時代的車輪從未碾壓它;它也不會只存在于舞臺,它的意義從不是表演;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祖先曾經穿著它收割農田、教書育人,也曾穿著它修筑長城、征戰沙場,它原本就是一件衣服,又不止一件衣服。自去年夏天起,我在學校里開始碰到陌生的同學穿著漢元素的衣服,我的學妹也和我說有不少人問她在哪里可以買到漢服,也有非社團內的畢業生詢問我想要拍一套漢服畢業照,雖然這些人并非同袍,但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漢服、接受漢服,真心去感覺那是一件很美的衣服。不少少數民族的同學也對漢服能夠復興感到高興和認同,比我們漢族人還要虔誠和尊敬。
我不知,我這一生可以影響多少人?可以影響多少人一生?而這些人又能影響多少人?影響多少人一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敢為君故,努力至今。
愿我有生之年得見您君臨天下。
這一生燃燒殆盡不止,漢服入殮同化灰。
那年春,我與春風錯一門。那年春,幸的我未錯過與漢服相遇,未錯過與你相遇。希望與你一同感受這傳統之美,能與你一同傳承華夏之魂,此生何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