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幾何時,武俠這種文體紅遍全國,很多人關注的可能更多是金古梁三大家創作出的快意情仇的熱血江湖。
曾幾何時,武俠這種文體紅遍全國,很多人關注的可能更多是金古梁三大家創作出的快意情仇的熱血江湖,一部又一部成功的電視劇更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但在這一個又一個扣人心弦的劇情中俠者立于紫禁之巔的寒風中那衣袂飄飄的宏大,唯美的場景似乎更為立體,更引人注意,從那時起,我便覺得這種衣服是那樣好看,估計也不只我一個這樣認為,然而我當時只是幼稚的認為,那不過是古裝,既然我們現在沒有沿用,那么一定是湮沒在歷史的長流中,沒什么現代意義,因此對于這樣的服飾我僅限于欣賞,而她們帶給我的還有無盡的遐想。
當一曲愛我中華火遍大江南北的時候,我才知道,我們中華是有著56個民族的大家庭,當看見56個民族的合照時,我不禁艷羨其他55個民族都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服飾,他們出席活動是那么明顯那么自豪,而漢族僅僅一身t恤衫牛仔褲,漢民族自己的服飾僅僅如此?作為一個漢族人我不禁有點失落,當然肯定也不只我一個。在我的印象中,不僅僅是我和父輩不知道漢民族的服飾,我的祖父甚至曾祖父輩也不知道,或者一致認為大概是旗袍或者唐裝吧!難道這真的是滿清幾百年的統治創下的罪孽?我們為什么不想想到底因為什么,即便是滿清,他們的補子也是參考的大明衣冠!
直到那一年,一個時代的先驅,一位斗士,他在11.22號身著廣袖頭戴方巾,信步于繁華的街道,他不在乎路人投來的異樣的目光,甚至因為無知而指指點點發出的嘲笑。他就這一小小的舉動,鼓舞了全國各地的人,他們自發組織了漢民族自己的活動,古語有言: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他們對互相起了一個稱呼叫做同袍。
直到高中,我才有幸接觸到我們學校的漢服社,本來就是抱著好看感興趣的初衷,漸漸的,開始明白了,漢服活動不僅僅是行于衣冠,表于體外,而是衣冠先行,承載文化達于博遠!
全國各地同袍均打著華夏復興的旗號,最開始我也想過復興二字,但是我自己僅僅是天下同袍中微乎其微的一員,更別說在時間的流沙里了,從此,我不敢再談什么復興,而是希望能盡我自己的一份力,去學到更多,將老一輩的傳統盡我最大能力去傳承。我不敢說我做的能影響多少人,影響多久,更不敢說我能喚醒多少人,但是我可以保證在我這里的東西不會丟,我不奢望到底會有多少人能看得懂我們,我只希望他們能認得出本來就屬于自己的華美服章!
到了大學,這里有更完善的組織,有更多同袍,納新時我的觀點和我們部長不謀而合,我成功加入了社團,我不再空想要怎樣怎樣,而是更多參與到一系列的活動中去,路上異樣的目光,我不再與他們爭辯,只希望我們可以讓更多人明白,出去一次,少一個不知道的人,我們便成功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會議上闡述了加強國學和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這更堅定了全國同袍們走下去的決心,
古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無論華夏,都應該被我們傳承,而不是在我們這一代手里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