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果敢位于緬北,毗鄰中國云南鎮康、耿馬縣之西。當地自號果敢人,緬甸承認為其132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民族,“果敢族”95%以上人的血統是中國的漢族。該地主要流通使用人民幣,人們說的是云南官話,學校教的是漢語,用的教材是中國國內課本,手機使用的是中...
很多果敢人的祖上溯源,基本都是江南人士,好多都是南京籍貫。據查閱明史記載:滿清入關、崇禎敗亡后,永歷帝朱由榔在李定國、白文選等護衛下,先是定都南京,后敗逃到昆明建立“滇都”。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正月初三,吳三桂三路大軍數十萬人,兵逼昆明。朱由榔帶1500余人經保山、騰沖一路敗逃,進入緬甸瓦城(即曼德勒近郊的古都阿瓦),(觀望形勢的)緬王“慰留貴客于緬北山區”。
雖然南明的大西軍戰事一再落敗,期間卻冒出了一個驍勇善戰的羅姓將領,此人的第十代子孫羅星漢,后來成為威震金三角的世界首任第一大毒梟(坤沙其后)。
1661年,緬京老王駕崩,新王莽白繼位。他看清形勢,派精兵夜襲,砍死南明數十名遺臣武將,囚禁了永歷帝,史稱 “咒水之難”。同年底,平西王吳三桂大軍飲馬怒江,直逼緬甸,莽白立即獻出永歷帝。朱由榔被押回昆明,囚禁在篦子坡頭的金禪寺(今利民巷)內。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4月,永歷帝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南明王朝徹底覆滅。
昆明百姓出于對吳三桂叛國降清的義憤,一直稱此地為“逼死坡”(逼死坡現在昆明五華山西麓、華山西路北段)。清云貴總督認為這個地名有損大清聲譽,于道光年間,強將“逼死坡”改為“升平坡”,并勒石立碑以宣揚其“升平盛世”。但昆明人不買賬,到現在仍稱“逼死坡”。后云南都督蔡鍔將軍以“三迤士民”的名義,在逼死坡頭立“明永歷帝殉國處”石碑一方。石碑一度失落,1983年幸得找回,如今又重新立在坡頭。
果敢大廟的守廟老人對記者說:“其實果敢人就起源于昆明的逼死坡。我們以前的老輩,到了昆明時都要去那里看看那塊‘永歷帝殉國處’的石碑。”
果敢人說,永歷帝身邊的那上千殘兵,后來逃到這個叫“麻栗壩”(“麻栗壩”在傣語里的意思是“最野蠻的地方”,今果敢首府老街的所在地)的地方,隱姓埋名定居下來,逐漸征服周邊地區原著土族,后來形成自號“果斷勇敢”的果敢漢人部落。
“永歷帝事件”不久后,在今臘戍附近的登尼,清政府也設立“木邦宣慰司”一職,命楊姓土司王世守其地。這楊姓土司祖上就來自南京府,是永歷帝身邊偏將。現存果敢大廟附近的封誥碑記載了此事。自此清政府開始對騰越府在今緬北一帶的大部地方統而不治,江心坡、野人山等今屬緬北地區(大部分的上緬甸)實際成為“化外之邦”。
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后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占領緬甸大部。1886年,英國將緬甸置為英屬印度的一個行省。1897年,殖民入侵占據果敢的英人與清王朝(時為光緒帝在位)談判定界,訂立《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果敢被劃入英屬緬甸,中國失去對這片土地的控制權。
問題之邦:民族矛盾重,毒品危害大
果敢人多系明末官兵的后裔,楊姓土司其祖先即是明初征滇的沐英將軍帳前驍將,其后歷代鎮守滇西南,楊氏成為當地土司,統領起各部南明遺民,逃避清兵的追殺,與當地土著紅刀子進白刀子出地打冤家,土著人斗不過這群來勢洶洶的“客籍”,漸漸退入野人山深處。果敢這個華人社團逐漸崛起于緬北高原,繁衍至數十萬之多,其后果敢土司和萊莫土司(坤沙部出自于此)均承襲了中國封建王朝封皓的官僚體系。
在果敢大水塘(傳統鴉片種植區),記者見到1941年由英人頒布土司楊文炳次子楊振材為“印襲官”的敕封碑。英人從中國制,確立了英緬抗日時代楊家的末代土司地位。離此碑幾百米處,建有抗日將士陣亡紀念碑—抗戰時,果敢人與中國遠征軍93師配合,在果敢老街、西山區大水塘一帶浴血奮戰,1000多名日寇在此斃命,150余名果敢人也犧牲于此。
抗戰勝利后,果敢迎來楊氏土司自治時代(直至1962年,楊家才與緬甸執政的吳奈溫將軍達成協議,交出土司官袍和印璽,實行地方自治)。
時昂山素季的父親、被尊為緬甸開國之父的臨時政府負責人昂山將軍,在奔走緬北多個民族地區游說后,終于在1947年緬北一個叫“班弄”的小鎮上,成功地歸籠緬北多個民族首領,召開了現代緬甸聯邦立國的“班弄大會”。在昂山(幾個月前昂山已遇刺身亡)的“緬族人得到一塊錢,你們也會得到一塊錢”的民族平等感召下,各民族相約十年為期(當時允許十年后各民族自行選擇),加入了1948年1月4日宣布脫離英聯邦、正式成立的緬甸聯邦。
因果敢人對緬甸抗日保土有功,1947年在緬甸立國的“班弄”會議上,土司楊文炳作為“果敢族”的代表參加了民族加盟緬甸聯邦政府的簽字儀式,緬政府總算正式承認300年以來不被接納的果敢人為其境內合法少數民族。
對于現代緬甸聯邦來說,民族問題一直是最大的矛盾,遠遠要高于毒品問題。直到今日,緬北仍存在十數支反叛武裝,這是緬甸最大的變數。
事實上,起始于2月9日的這次戰爭,彭家聲對外打的仍然是“民族平等牌”。
至于罌粟等毒品,其禍根則源于東印度公司—自1824年5月,緬甸淪為英殖民地后,為攫取巨額利潤,東印度公司把大批罌粟種子帶到緬甸北部山區即金三角一帶大量種植,從而植下了煙毒的禍根。
1949年國民黨李彌殘部敗退緬北金三角,占據緬甸薩爾溫江以東的大部地區,形成“國中國”。在沒有“軍備補給”的情況下,李彌殘部武裝販運鴉片近20年,使該地區種毒產毒進入第一個高峰期—鴉片年產量在上世紀50年代末已達100噸以上,占當時世界非法鴉片年生產總量的50%(據國際禁毒組織的測算)。
以上是緬北民族問題和毒品問題的根本緣起。果敢不過是緬北民族、毒品問題的一個縮影。
而說起果敢的毒品起源,則不得不先提起羅星漢與彭家聲。
羅星漢原為楊家土司的家丁,二戰后果敢楊家土司勢力逐漸被羅星漢販毒團伙取代。
再到上世紀60年代初,果敢冒出一個叫彭家聲的人,他是緬共元老,在果敢創立了緬共的首支軍隊,其后牢牢統治果敢30 多年,被稱為"果敢王"。后緬共武裝擴張成為果敢、東北、101、815等四個軍區,東北軍區即今天的佤邦,也是當時緬共最強大的武裝。1989年緬共徹底解體,其原屬武裝、統轄地一分為四,即今緬甸撣邦第一特區,即果敢地區;佤邦第二特區;克欽第三特區;撣東第四特區。佤聯軍即成為當時聯合國及美國禁毒署所稱的"世界上最大的武裝販毒集團"
1986年以前,緬共內部約定:"絕不向中國境內走私毒品",走私毒品的方向是泰國和老撾。20世紀80年代后期,緬共武裝中有人突破禁令,開始大肆向中國境內販運毒品,局面從此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