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 溪山琴況我們為什么要復興漢服,為什么要穿深衣??《禮記·深衣》只有幾百個字,但每句話都有深意,它所描述的,是一件不尋常的衣服。
文/溪山琴況
我們為什么要復興漢服,為什么要穿 ?
?
《禮記·深衣》只有幾百個字,但每句話都有深意,它所描述的,是一件不尋常的衣服。我們所穿的深衣,究竟是一件什么樣的衣服?
?
《禮記》成書的時代,大約深衣已無制度,禮制偏廢不行,所以著者追慕古時,回憶道:“古者深衣,蓋有制度”,先賢制定深衣,并非單純蔽體增飾之用,而是有其寓意。
?
它有五種法度,分別對應“規、矩、繩、權、衡”。它應該是長短合宜的,“短毋見膚,長毋被土”,短不該露出肌膚,長不該覆蓋地面。衣取蔽形,這是人與禽獸之別,“即令稍短,不得見其膚肉”,這是起碼的要求。衣長也不能拖拖拉拉弄在地上,因為那樣衣服必被灰土所污,污者,辱也,衣服骯臟,是辱衣更是辱人。堂堂華夏,振振君子,穿衣就要有穿衣的樣子。
?
“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衣袖于腋下的寬度,衣袂的長短,大帶系結的位置,皆應合宜,皆應應于中庸之道,肘不能不出入、不運動,所以衣袖于腋下的寬度要便于肘的運動,否則就成了緊身衣。袖子也不能太長,當取其能回挽至肘為宜,太長或太短都偏離實用和雅敬。大帶下不要壓在大腿骨上,上不要壓在肋骨上,要正當腰部無骨的地方。“當骨,緩急難為中也”,勒在骨頭上,是要做什么呢?
?
上衣下裳是華夏最古老的服制,華夏民族的觀念講究尊崇傳統、不忘本初,深衣雖然是上下連裳,但仍然在裁制時分裁再加縫合,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含慎終追遠之意的儀式。裳制用十二幅布,以與一年的十二個月相應,先人以此表達敬天法天之意。“袂圜以應規。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衣袖作圓形以與圓規相應。衣領如同曲尺以與正方相應。衣背的中縫長到腳踝以與垂直相應。它們各具其象,都有象征意義:袖似圓規,象征舉手行揖讓之禮時的容姿;背縫垂直而領子正方,象征政教不偏、義理公正;下邊齊平如稱垂和稱桿,象征志向安定而心地公平。鄭玄云:“心平志安,行乃正。”
?
?
《禮記》又一次強調,符合圓規和曲尺是取它象征公正無私之義,垂直如墨線是取它象征正直之義,齊平如稱垂和稱桿是取它象征公平之義。
?
《玉藻》補充說,“深衣三袪,縫齊倍要”。也就是說裳的腰圍三倍于袪圍,即三倍于袖口的寬度。而下擺為腰圍的一倍。深衣的緣邊也有符號的意義,父母、祖父母都健在,深衣就鑲帶花紋的邊。父母健在就鑲青邊。如果是孤子,深衣就鑲白邊。在袖口、衣襟的側邊和裳的下邊鑲邊,鑲邊寬各一寸半。
?
深衣就是這樣一件法度嚴謹、飽含象征、具有“深意”的衣服。對衣服法度的要求,實際上是對社會的理想和人的品質的追求。
?
正當其局者,往往最易迷失,轟轟烈烈中,很容易忘卻來時的初衷。漢服復興越是往前,越是需要不斷停下來,沉思,追問,我們為什么要穿深衣?我們為什么要穿漢服?所復興者,究竟為何?
?
眼前所見深衣,極少真正符合定制,多是只有深衣的外形,并不能稱作真正的深衣。這一方面,笑非等同道的工作令人欽佩。潛心的考據,誠懇地思索,堅守一件真正有傳統、有追求、有法度的衣服,目光投向深衣的深意,這是正確的態度。如果穿著深衣或者其它漢服卻戲謔調笑,心浮氣躁,則漢服必定難以贏得尊重,所謂復興也注定不為世人所容。
?
我們復興漢服,僅僅是因為別人有而我們無,僅僅是因為它好看嗎?身為漢服復興者,我們應是一個沉思的、肅穆的群體。漢服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它代表著一個古老民族厚重的根基、遠去的風骨和信仰的力量。華
?
夏的衣冠,件件都是“深衣”,每一件都有華夏的精神和民族的理想,我們率先在中國穿起這件衣
?
服,就是要在中國重建這種精神,這種理想。這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華夏民族對天地萬物的感懷、對理想與人格的追求。這是一件有追求、有品格的衣服,穿著它的人應時刻牢記,時刻反思自己:衣服從頭到腳,
?
點點滴滴,究竟象征的是什么?為什么要上下分裁?為什么要短毋見膚、長毋被土?為什么對衣袼、衣袂、衣帶做如此要求?為什么要“袂圜以應規。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形容端莊、公正無私、心平志安、正直如墨,我們究竟是否做到?
?
大國的風范,君子的精神,這是華夏,漢民族最根本的信念。我們在中國倡導漢服復興,就是要在中國倡導重建一種真正的大國風范和君子精神。這種精神,是我們的祖先曾有過的,而我們不再擁有的浩然正氣的精神,有這種風范和精神的國度,方能稱為“華夏”。漢服之偉大,正在于它是精神的衣冠、風骨的衣冠,而不單純是一件漂亮衣裳。我們的祖先對衣冠的傳承和堅守,本質上是一種對精神的倡導和信仰的堅持,華夏民族對于衣
?
冠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服飾”的層次,而成為文明理想和人文精神的象征,所以我們才說,衣冠之于華夏,從來都不是一件小事。
?
失落了衣冠,是為丟失了靈魂,復興衣冠,就是要重塑靈魂。
?
就算世人都愛戲謔調笑,我們更當堅守肅穆。行勝于言,我們應讓世人看到,在中國,有一群不一樣的人,有一群不茍言笑的人,有一群出現時必端莊肅穆的人,他們不畏嘲笑,他們堅持理想,他們堅守遠去的傳統,他們認真地求索民族復興的道路,他們腳踏實地、埋頭苦干。
?
面對不解和詆毀,他們抱以微笑。他們溫潤如玉、堅如磐石,為了民族,他們一心一意。他們表現的,是一種令人深思的、完全不一樣的精神。
?
以你我之肅穆,止眾生之喧嘩。
?
發而不中,反求諸己。為什么漢服復興舉步維艱,為什么國人無法接受華夏復興衣冠先行的理念?我們已經站在世界的聚光燈下,我們莊重了沒有,我們認真了沒有,我們心中,真的沒有功利、沒有膚淺、沒有做秀?我們做的點點滴滴,我們號稱的種種復興,究竟離真正的精神再造和文明復興還有多遠?
?
如果我們自己輕浮、嘻笑、做秀,如何說服國人接受這種復興?以我們之熙熙,如何止世人之攘攘?
?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華夏復興,雖四字卻重千鈞,華夏文明究竟如何適應時代,改變時代,古老文化究竟如何萌發新芽,永遠地根深葉茂,說來容易,做好卻何其之難,斑斑課題,如何求解?投身漢服運動,我們不是為自身謀名利,而是為民族尋幸福。面對批評,我們需誠懇溝通,面對懷疑,我們要以行動證明。聞過則喜,有過則改,漢服運動方可日益豐滿,日漸強大。
?
知易行難,我們身上的劣根太多,要重塑民族的靈魂,首先要不斷地反思、重塑我們自己的靈魂。越是復興的事務繁雜,越是需要不斷地停下來,靜心,反躬,自問。一日三省我身:是否記得“華夏復興”的初衷?是否向世人展示了完全不一樣的氣質和精神?是否在游戲、名利和小聰明中迷失,是否潛心、誠懇、一心一意?
?
雖難,但我們勤勉進取,一起上路。
?
所復興者,是那些遠去的衣冠,恍若隔世的精神。
?
所復興者,所謂鐵馬金戈、英雄淚襟之服。
?
所復興者,大國之服,華夏之服,君子之服。
?